窃书当然算偷 偷古籍问题更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10:36 青年时报

  “窃书能算偷么?”这是鲁迅小说主人公之一孔乙己的经典话语,不过上城区人民检察院审查的一起现代“窃书案”后得出的结论是:窃书不仅算偷,而且窃书贼最高还可能被判处死刑!

  因为这伙窃书贼偷的不是一般的书,而是属于馆藏国家珍贵文物的古籍,并且窃书团伙还在杭州、绍兴、宁波等地流窜作案,属情节特别严重。

  窃书当场被捉搜出珍贵文物

  去年12月8日,杭州浣纱路某图书馆的管理员发现两名青年男子查阅完书籍后,一前一后走出阅览室。后面一位穿风衣的男子两手揣在兜里,身上好像藏着什么东西。

  联想到此前图书馆内经常有书被窃,而这几名男子在事发前后曾频繁出入,有盗书嫌疑。管理员赶紧叫来其他值班人员,但男子就是不肯接受检查,图书馆报了警。

  在警方盘问下,两名男子承认自己偷过书,但书已被同伙转移了。民警马上与图书馆人员一同赶到这伙人落脚的东站附近一家旅馆。

  旅馆房间的搜查结果让图书馆人员大吃一惊,因为除了一些普通古籍之外,还包括让该馆代为保藏的明清时期的《集古印谱》、《学山堂印谱》,这两套古籍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旅馆房间内总共查获的48册古籍中,除了杭州这家图书馆的古籍外,经权威部门鉴定,还包括25册属于国家三级珍贵文物的古籍。还好被盗古籍已及时追回,没有造成毁坏。

  结伙从北京远道而来偷古籍

  在图书馆当场被截住的是王某和许某,另两名在外面接应的同伙是郁某和段某。山东人郁某、许某与来自黑龙江的段某、王某在北京相识,其中王某最小,只有23岁,其他三人都是30岁左右。

  四人原先都没有固定工作,可对古籍方面知识较为精通。据四名犯罪嫌疑人称,在北京“潘家园”市场里有不少人在贩卖古籍,相当赚钱。于是四人就起了盗窃古籍的歪念,密谋来浙江各地图书馆里窃取古籍带回北京贩卖。

  2006年12月5日至8日,短短4天内,四人在宁波、绍兴、杭州三地的图书馆作案三次。作案时,他们往往由两人在特藏室里借口查阅书籍,利用管理人员的疏忽,将古籍藏在大衣里带出,交给在外望风接应的另两名同伙,再由同伙立即携带古籍到旅馆。

  图书馆对古籍的管理有漏洞

  让人费解的是,这四人为何能在图书馆屡屡得手?图书馆出口有自动报警系统,为何不法子可以将珍贵古籍轻松带出图书馆?

  据审查此案的相关人员透露,四人就是利用了图书馆管理中的漏洞乘虚而入。当时,管理员只要求他们签名就可以了,无需出示任何证件,而他们只需签两个名,就一起进入了特藏室。

  一般图书馆里,书上都装有磁条,图书只有经过消磁,才能从图书馆借出来。否则,门口的报警系统就会发出警报。而据相关规定,古籍属于保护文物,古籍上不能装磁条之类的感应件,否则是对古籍本身的一种损坏。所以,只要没人看见,就不会有人发现偷窃行为,将古籍带出图书馆,对于有准备的不法分子来说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看来,图书馆对于古籍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需要改进,以免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

  盗窃古籍为何量刑这么重

  目前,上城区人民检察院正在对该案审查起诉。据承办检察官介绍,1997年刑法修订后,盗窃罪一般不会判处死刑,但盗窃金融机构和珍贵文物的除外,严重的话,可能被处以极刑。

  据介绍,郁某等人偷得的48册古籍市场估价不超过10万元,假如四人盗窃的不是文物,而是同等价值的其他物品,量刑至多10年。而国家对盗窃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是非常大的,盗窃一件一级珍贵文物即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盗窃三件同级文物的,按照一件高一级文物计算。在本案中,依照我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四人属于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并且有流窜作案的情节,很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最高甚至可以判处死刑。

  “早知那些古籍是国家级珍贵文物,说什么也不敢去偷啊。”得知有此严重后果,四人悔恨不已。

  ●法条链接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特别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印谱小知识

  据美术报报道,印谱起源于宋代,中国古代印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明代隆庆年间上海人顾从德,于1572年将自己所藏和诸家收藏的古印合并编为《集古印谱》,凡六册,收玉印150余枚,铜印1600余枚,该印谱开创了原印钤拓成谱的先河。

  随着印谱的蓬勃发展,刺激了篆刻艺术流派的兴盛和篆刻家的崛起,新的篆刻艺术流派兴起,以张灏《学山堂印谱》(1633)、周亮工《赖古堂印谱》(1677)和汪启淑《飞鸿堂印谱》(1675)为代表的总集式近人印谱,被称为明清之际印谱之“三堂”。“三堂”之中,以《学山堂印谱》辑成年代略早,因其适处明末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最为动荡的年代,与盛世流连风雅的印谱相比,自然是另一番情致。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通讯员 尚检 实习生 杨俊 记者 陈洋根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