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凉山“飞”到清华 成都爱心改变放牛娃一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05:5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一位曾经的彝族放羊娃,2004年高考考了634分,被清华大学录取。由于家贫,渴望读书的他来到成都求助。经媒体报道后,他得到了成都无数市民无私的爱心帮助,顺利进入大学学习。他叫王亮,目前是清华大学法律系本科大三学生。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回想起那时的情景,王亮不无感慨,“没有成都的热心市民,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将把成都的爱心,延续下去……”

  本报特别报道组 宋林风 黄旭阳 张欧 摄影 孙立新 (资料图片)

  

从凉山“飞”到清华成都爱心改变放牛娃一生

  ○求知路

  读书 雪地赤足上学

  王亮,彝族名字勒尔色拉,1984年7月生于凉山州西昌市黄水乡一个普通彝族农民家庭。一家人主要靠种田收入维持生计,但就这样一年到头也只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由于家贫,王亮读小学时从未穿过鞋,冬天下雪,脚上冻出了一道道很深的口子,鲜血直流。中学时,他几乎没有换洗的衣服。冬天一般是一穿到底,夏天也是晚上洗,白天穿。

  冬天为了取暖,他经常跑着上学。而在放羊的时候,要么生上一堆火要么把脚伸到羊肚子下取暖。上中学时,他考进了城里的州民族中学。因为离家很远,父母给他买了一双胶鞋。他怕走路时把鞋磨坏了,就专拣有草的地方走。下雨时更是舍不得,把鞋脱下来抱在怀里赤脚跑。他后来回忆:“当时根本没有穿袜子的概念,这一‘习惯’持续到现在,就变成了舍不得买。”

  放羊是因为家庭清贫,但正是这样的清贫给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习惯:读书和思考。小小年纪,王亮对于很多事情就有独到的看法,如果说从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上讲,他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儿嬉 迷上了老虎机

  2000年秋季,王亮上初三。开学没多久,他就被同学拉着去校外玩游戏机。好奇的王亮第一次玩,就幸运地中了5元钱。这一发现让王亮很惊奇:“这样挺好赚钱。”

  那段时间,王亮将生活费全部都塞进了老虎机的嘴里。这个被称为电子毒品的东西,也让淳朴的放羊娃王亮上了瘾。以前用钱很省的王亮开始撒谎,以生病、生活费、交书本费等向家里要钱。而有时连盒火柴都买不起的父亲从没怀疑过王亮把钱投进了老虎机。

  他的反常表现很快便引起老师的关注。尽管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但已经上了瘾的王亮却屡教不改。老师请来了王亮的家长。看着走了100多里山路而显得疲惫不堪的父亲,王亮觉得很羞愧也很害怕。

  看着儿子,父亲很平静地说:“不能再去玩了,借同学的钱我都给还了。”父亲的平静让王亮异常感动。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改!”

  但是,王亮并没有控制住自己,他后来又走进了游戏厅。老师第二次请来家长。这次父亲用木棍狠狠地打王亮。王亮没哭,但打着打着父亲却无声地流泪了。

  觉醒 失学边缘醒悟

  这一顿父亲带泪的毒打,并没有打断王亮玩老虎机的念头。“我完全上瘾了,跟吸毒没什么区别。”王亮回忆说,“两个月后我又控制不住了。”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为了维护班级纪律和怕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班主任要求学校给予王亮记大过处分。这也意味着王亮处在失学的边缘。

  学校第三次请来父亲。父亲到学校那天天气不太好,阴沉沉的。父亲什么也没说,收拾完王亮的铺盖卷后,就领着他往校门外走。王亮很想父亲把他狠狠地打骂一顿,只有这样心里才觉得好受一些。低着头快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王亮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快步走到父亲面前说:“爹,还相信我吗?”父亲点了点头。王亮再次回到了学校,他彻底和老虎机绝缘。

  ○受助记

  感动 成都市民爱心助学

  高中毕业,王亮以634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法学专业录取。刚收到通知书时,他心里涌出了要大展宏图的豪情,但想到大学的学费时,内心又非常困惑。

  为了筹集学费,村里年龄最大的老奶奶从裤腰里拿出攒了几年的一百多元钱,一位路过的卖菜的小贩也把当天卖菜的钱全部拿出来,几乎全是角票……王亮哭了!王亮的父母哭了!周围的人也哭了!大家都在嘱咐:考上清华不容易,一定要去,一定要好好地学。

  根据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王亮的学杂费为7200多元。乡亲们为他凑了4000多元。考上清华大学,中学奖励了1000元钱。

  加上生活费和路费,王亮离他的清华梦还有一定的距离。来到成都后,王亮找到了《成都晚报》寻求帮助。次日,本报《放羊娃踏上清华路》的报道见报后,表示希望向王亮给予帮助的电话不断响起,一些热心的市民甚至直接到报社对王亮进行捐助。热线从下午2时30分开始,5时结束,但蓉城市民对大凉山走出来的王亮的捐助从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了深夜。

  最后,在学费凑齐后,这位淳朴的山里娃说“够了”,他婉拒了后来的所有捐赠。离开成都时,他含泪写下了一封感谢信,向所有关心他的蓉城热心市民表示感谢。

  ○反馈录

  如今 资助15名贫困孩子

  王亮没有辜负成都市民对他的关心。在清华,他因热心助人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并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山的儿子,心里牵挂着家乡,用做家教、讲座的收入在家乡资助了15名彝族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王亮说,成都市民的爱心行动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他也将力所能及地将爱心传递下去。

  进入清华大学后,王亮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每月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200元钱,资助曾经的母校。

  去年7月,王亮组织了十多名清华大学的同学来到凉山进行社会实践。期间,王亮及他的同学分别为凉山州盐源中学、美姑一所村小及西昌市黄水小学的贫困生捐赠了价值4000多元的学习用品。

  这仅仅是王亮组织的众多助学活动中的一个项目。在清华大学就读的时间里,他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共为凉山州的贫困生组织各种社会捐款近4万元。

  同时,他还得到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建的支持,争取到每学期为母校——凉山州民族中学的贫困学生资助5000元钱。至今,冯建已经为凉山州民族中学捐款共计2万元。

  王亮还通过“彝族人网”发起了助学行动。截至目前,他已先后通过“彝族人网”组织了多位好心人为凉山州在校贫困学生捐款1万余元。

  ○对话

  谢谢 成都给了我爱

  “我感谢成都。可以说,没有成都爱心市民,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将把成都的爱心,延续下去……”昨日,接受记者采访的王亮动情地说。

  记者:你现在的状况怎么样?

  王亮:我和北京新干线教育文化集团(原北京新干线学校)董事长冯健建立 “新干线·王亮助你一臂之力工作室”。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在四川和云南资助500名小学生,每人160元。其中,四川和云南各250名。

  记者:当年考上清华大学后是不是很多爱心人士要帮助你?

  王亮:当时,有很多好心人提出要资助我,我考虑到已得到成都好心人资助,已能缴纳书学费,于是,我几乎全都谢绝了。希望把更多的机会让给更需要帮助的其他同学。

  记者:你怎样看待当年成都爱心市民对你的帮助?

  王亮:成都真的是一座有爱心的城市。当年这些成都爱心市民对我的帮助,让我有了今天的传递爱心的机会。当时我是第一次到成都,刚踏上这片土地,给我的感觉就是好大、好热。后来,我才发现成都再大也没有成都人民给我的帮助和鼓励大,成都再热也没有成都人民的心热。

  是爱心将他们聚拢来,汇成一江春波,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希望我一路走好。在此,我怀着万分感恩的心情感谢《成都晚报》让我认识了蓉城,认识了蓉城人民,感谢你们不求回报的善举。

  记者:现在还和当年帮助自己的成都市民有联系吗?

  王亮:有,当年一些捐赠我读书的人,现在我都和他们联系,比如成都的王梦娟一家人,春节他们都还给我寄衣服。我有时间回成都,都会去看望他们。

  记者:你现在的这些助学行为,和当年成都对你的帮助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王亮:可以说,成都的爱心是我现在所做助学最直接的动因。我从离开成都那天起,就暗下决定,一定要把火一样的爱心,传递下去。

  上百电话 感谢成都

  本报特别报道组 宋林风 黄旭阳 张欧

  昨日,本报推出“感谢成都——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系列新闻报道后,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一大早,就有市民打进本报热线,“在线”表达对成都的感谢。“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是我的第二故乡”等词语是打进热线表达感谢的市民用得最多的词语。“上百名读者打进热线连说自己对成都的感谢,气都不歇一下!”本报热线工作人员说。

  特别提示:

  今天,本报热线电话962111继续开通,我们期待着你的讲述。同时,只要打进本报“感谢成都”新闻热线的热心读者,将会获得一份精美的小礼品。

  ○热线实录

  赵书强(1394458****): 我是一名“海归”,感谢成都这座城市让我有了现在的生活。以前我在美国工作,因为环境等多种原因,我回到国内。朋友都推荐我到成都,说这个地方不错,于是3年前我来到成都,结果一下就喜欢上了成都。在事业发展期,我遇到了很多问题,结果得到了包括政府政策和许多人的支持。现在,我在成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事业。我今天专门打进电话,主要是想通过晚报,感谢成都。

  李海(1596459****):我的感谢或许和别人不一样。10年前,我来成都打工时患了大病。当时没钱,眼看就要不治而亡,幸好遇见了好心的成都人,通过媒体报道,很多爱心市民都为我捐款。病好后,我留在了成都。现在我也经常帮助别人,也算是一种感恩回报吧!

  李明(1332875****):我是江西人,去年才从四川大学毕业,顺利地留在了美丽的成都,我想感谢成都给了我这个初生牛犊的发展机会。

  张学文(8919****):我到成都打工不到两年,来到成都后,我发现成都对我们农民工很好,包括晚报现在正在搞的体检等,今天,是好多工友委托我打热线感谢成都的。

  王冰(1377788****):我就是成都人,我要感谢我生活的成都。前几年,我住的房子还是破旧的低洼棚户。现在,政府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对我们的关心,让我们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楼房。我想借晚报这个平台,感谢成都。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