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侨民”,一个即将消失的部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14:27 南方周末

  □周超(湖北)摄影报道

  2007年3月3日,大年十四,湖南益阳地区沅江市沅江纸厂,天还没亮,43岁的徐云头脑里的“闹钟”已经将他从睡梦中“吵醒”,他在暖暖的被窝里伸伸腰,点了根烟提提神,然后叫醒了通铺上的另外几位搬运工。

  简单吃完早饭,苇工们拿起手套,提起一桶水,奔向各自工作的芦苇码头。

  平日里八百多人的苇工,很多人回家过年还没有回来,码头上的“侨民”少了很多,徐云和留守的其他苇工每天要工作到晚上6点。芦苇是11月起收割,到次年5月份基本就割完,所以1-6月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一天下来,他们可以赚个40-50元。而不是旺季的6-12月间,一些工人长年为造纸厂搬运芦苇,一个月就700多元。

  搬芦苇靠的是苦力,新来的人一天搬下来,肩膀、背部都会又红又肿,严重的还会发炎灌脓,要磨练三四个月。虽然没有建筑工地看来那么危险,但是碰到雨雪天,跳板(搭在船甲板和码头上的一种专用木板,一般只有一人宽)变得又湿又滑,空手过都要小心翼翼,何况背着一捆几十斤的芦苇。很多年轻人挨不得这个苦,干一天就走了。

  徐云等人是这里的老苇工了,有的已经工作了10年。念过小学3年级的徐云,是他们中学历最高的一个,所以大伙推荐他当会计。他每天要记录每人装了多少车芦苇,有时还帮大伙写写家信。空闲的时候,徐云和同伴找了块荒地,种了点蔬菜,每天晚上收工后,可以摘点菜带回去做饭,这样一顿饭下来,每人只需0.7元。大人工作的时候,孩子就在一旁的芦苇场上玩耍,这些小孩子中,有的就出生在这个码头。

  尤前森和毛菊美夫妇是他们当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夫妻档。八年前,夫妻俩在老家怀化带上女儿尤艳华外出打工,辗转来到了这儿,一直做到现在。如今女儿在长沙学美容美发回来,在沅江一美容店做学徒。提起女儿,妈妈毛菊美总是很满意地微笑,她说,自己的父辈在穷山沟里苦了一辈子,自己好歹奔到了城里,虽然只是个小城市,女儿也在城市里有了工作,按这样算下去,一代比一代强,自己的孙子会更有出息。

  像徐云、毛菊美这样做苇工的“侨民”,在南洞庭湖两岸为数不少。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把这份短工,当成了糊口的职业。然而机器工业的触角,已经不可避免地探入了这座小城。

  据湖南沅江纸业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发达城市的造纸厂基本上依赖塔吊搬运,一台机器可以减少80%的人工,只有这里和少数地区还在用人力搬运芦苇。沅江也计划在2008年前后实现机器化搬运,到那时,徐云他们要另谋出路,为造纸厂搬运芦苇的“洞庭侨民”也将成为历史名词。

  

“洞庭侨民”,一个即将消失的部落

  2007年,南洞庭湖两岸造纸厂的专用码头,大批的芦苇等着洞庭“侨民”们搬运,但这种情形很快就不复存在了

  

“洞庭侨民”,一个即将消失的部落

  “侨民”的身影中,女性占了很大一部分,她们工作起来,丝毫不亚于男人。她们搬运的长芦苇,每捆75斤左右。每搬一吨长芦苇,比短芦苇多拿1元钱

  

“洞庭侨民”,一个即将消失的部落

  32岁的胡美丽带着儿子到芦苇码头。她干活的时候,就把儿子放到芦苇堆上。休息时,胡美丽便将孩子搂在怀中,哄着他玩会儿

  

“洞庭侨民”,一个即将消失的部落

  毛菊美一家已经在这里做了8年“侨民”,除搬运外,还种地。她和16岁的女儿尤艳华、读4年级儿子尤长成和丈夫尤前森在当地租了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月租50元。毛菊美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比自己这一代强。

  

“洞庭侨民”,一个即将消失的部落

  冒着滚滚浓烟的造纸厂,做纸浆用的原料正是侨民们搬运的芦苇。

  

“洞庭侨民”,一个即将消失的部落

  每人每天装了多少车芦苇,都会由会计记录下来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