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部分国民缘何“疏于阅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06:00 光明网
沈仰佑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再度提出了建立“国家阅读日”,这也是他连续第五年提出相同提案。同时在提案上署名的还有著名作家王安忆、张抗抗、梁晓声、赵丽宏等人。朱永新曾表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3月23日新华报业网)

  这一提案虽曾在网上引发争议,但多数网民对此表示赞同。但也有人认为,如想提高全民阅读率,光确定个节日不行,尤其在已经有了“世界读书日”的情况下,除非有更实质性的东西,否则增加一个节日只是增加一个名头。余秋雨在博客上还补充了两点反对设立“阅读日”的理由:其一,他认为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周围已是信息爆炸,阅读不是欠缺,而成为灾难。其二,他认为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他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

  其实,当前部分国民疏于阅读既与没有设立“读书日”的关系不大,也绝非是什么“阅读不是欠缺”所致。愚以为,问题也许出就在氛围不浓、精品不多、读书“不中”等方面。

  现在国泰民安,文明发达,就读书的环境而言,应该说是很好的,但读书氛围不浓,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简言之,有的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整天奔波,忙忙碌碌——无暇读书;有的退而不休,有位退休者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我是早上买菜,中午烧饭,下午打牌,还要照管后代。”——无心读书;有的虽有时间和精力,却无所事事,要么几个人凑在一起吃吃喝喝,要么“电脑一打开,扑克玩起来”——懒得读书。事实上,那种“小区处处设‘棋牌’,麻将声声响不断”的微观环境,也很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不错,现在“已是信息爆炸,阅读不是欠缺”。据悉,我国每年出书高达20多万种,从数量上说,我国早就是“出版大国”了。但是,诚如江曾培先生日前在《人民日报》刊文所指出的,这其中充斥着平庸、跟风、雷同的书,还有相当数量的关系书、官员书、职称书、自费书,即使是一些畅销书,也会有许多错误。总之,书是不少,但令人爱不释手的精品不多,以至很多书籍“出生”以后,走不到读者当中便进了库房,造成大量的浪费。谁也无法从他不喜欢读的书中获得裨益。与其读那些晦涩难懂的诗歌,充满色情凶杀的小说,无病呻吟的散文,空洞无物的论著,还不如睡睡觉,聊聊天,外出逛逛的好。

  疏于阅读,除了氛围不浓、精品不多的因素,也许还与读书“不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两种:求知的人读书是为了学习,疲劳的人读书是为了消遣。为读书而读书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有兴趣才有动力。古人喜欢读书,是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多半是读书可以做官之故。现在,虽不排除还有人想走这条路,但动力肯定小多了。一来读书能做官的人毕竟是少数,二来通过“速成”的捷径弄一张文凭后当官(升官)的事也确实存在。加之大学毕业后“用非所学”的情况比较严重,以及数量不少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致使一些人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错觉。再说,现在一些人变得比较现实,在他们看来,能赚到大钱就是本事,至于文化多少那是次要的。一些黄毛丫头文化水平并不高,可当她们一旦涉足影坛,不要多久,腰包便鼓了,轿车也有了,豪宅也置了……难怪有媒体不久前就披露这样的事:某地有位母亲宁可劝女儿放弃高考,也要她去应试选秀,说即使在《红楼梦》中演个丫鬟也是好的。既然读了书不大中用,何必太用功?尽管余秋雨的“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之说不免有些偏颇,但细细想来,也不无一点道理。

  由此可见,部分国民疏于阅读,决不是没有“阅读日”造成的。退一步讲,即使有了“阅读日”,真的就能解决阅读问题么,我看不见得。这好比有了“3?15”,不等于假冒伪劣就退出历史舞台,有了“无烟日”不是照样有人在这一天吞云吐雾嘛!读书要出于自愿,离开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因此,如何想方设法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有关部门还须做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解决了“我要读”问题,还须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组织和鼓励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多出“三贴近”的、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让人们想读、爱读、乐读。与此同时,还须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财富的追求,越追求,欲望就越强烈。这些问题切切实实解决了,也许全民阅读率就会大大提高。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