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为先:姜堰和谐建设切入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07:11 扬子晚报

  3月28日下午,白米镇党委民主生活会正在进行。

  专程前来参加会议的泰州市委常委、姜堰市委书记高纪明在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鉴于这些困难户大多属于因病致贫,所以脱贫的关键是解决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在这方面白米镇能否先行一步,将全镇4万农民的合作医疗参保标准每人再提高50元,由镇政府出资。这样一来,农民生病享受的最高补偿就由现在的3万元提高到8万元,将有效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

  白米镇作为“姜堰第一镇”,财政收入过2亿元,这几年富裕起来的农户很多,但仍有一些家庭比较困难。就在民主生活会前,高纪明登门走访了3个困难家庭,而3户都是因病致贫,这让高纪明感到,提高弱势群体的医保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在建设‘和谐姜堰’进程中,老百姓的事情比天大。我们市镇两级都要尽可能多拿出钱来为老百姓办实事,哪怕少上几个‘形象工程’,也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争取在5—10年内实现城乡医保标准一体化。”

  作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之一,姜堰自2003年起推行这项制度,每位参保农民只需交纳15元,其余由财政补贴。老百姓的反响总体良好,当年参投率就达到80%。在2004年初的“两会”上,一位村支书向高书记反映:尽管只有每人15元的参保款,一些困难户还是掏不起。针对这一情况,姜堰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决定,从当年起,免费为全市五保户和低保户办医保,凡经民政部门核定的农村五保户和低保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个人应缴部分全由政府埋单。去年,姜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投率已达到93.4%。

  不仅仅是为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办医保,对全市城乡所有低收入家庭,姜堰市还组织开展了挂钩帮扶活动。2004年起,他们发动了3000多名机关干部与全市3000多户低收入户结对帮扶,三年内达到“511”目标,即帮助帮扶户输出或转移1个劳动力,发展1个致富项目,人均增收500元。去年在上述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该市进一步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各界对全市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进行挂钩帮扶,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对有一定发展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重点帮助其发展生产,从信息、技能、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扶助;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给予救济。同时,组织对薄弱镇村结对帮扶,所有帮扶部门都要帮助挂钩镇引进一个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并帮助兴建一幢10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帮助挂钩村兴建500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

  “让全市所有特困家庭春节都有肉吃、有新衣服穿、有零花钱用,这是我们朝着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姜堰’目标作出的一种努力。”高纪明告诉记者,姜堰城乡所有低保户、五保户、特困职工以及重病患者家庭,这两年都能在家门口收到“年礼”。市里还通过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反复宣传,一发现有遗漏的随时补上,如有搞“人情救济”的可以举报。去年春节前,全市发放救济金总额410多万元,对全市所有低保户、五保户、重病患者进行救助,受益群众2万多人。今年春节前,又筹集“年礼”1700多万元,对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农户、重病重灾户、城市困难户进行救助,并实行打卡发放,每户500—1000元不等,惠及全市6万多人,其救助范围和力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这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高纪明告诉记者,发展是根本,是源泉。姜堰市正在举全市之力,坚持不懈地打造五金产业、生态农业、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做强电器电源、石油钻具、汽车零部件、优质化肥和高科技五大基地,全面提升发展质态。一系列“大动作”,促使姜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该市GDP、财政收入、工业经济总量三年翻了一番多。本报通讯员 黄立群

  本报记者 顾介铸 赵晓勇 姜圣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