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生命之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15:03 金羊网-羊城晚报

  渤海湾的晨曦映着一个攀登的身影。

  2007年1月15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来到政治系教学楼,讲授本学年的最后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学生们早早地等候在门口。迎着他们的目光,身患癌症的方永刚走上讲台,还是那么精神焕发,还是那么声如洪钟。

  “今天我给你们上课,感觉很幸福……”方永刚的最后一句话,淹没在一片掌声中。

  学生们的记忆里,将永远定格这么一幕:教学楼前110级台阶的陡坡,他们的方教授竭尽全力,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迈步之前,方永刚整了整军装。

  远山如黛。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前方6个鲜红的大字上———

  使命———忠诚———献身。

  

使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生命之约

  上图:方永刚在病床上辅导他带的硕士研究生

  新华社发

  信仰

  “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

  年均完成教学任务200%,为官兵和干部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撰写论文100多篇……十多年来,方永刚就是以这样的节奏,为他的学生、听众和读者解答着同一个问题:发展变革中的中国,路在何方?

  路,在党的创新理论里,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这是方永刚认准的答案。

  1981年秋,方永刚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4年寒窗,在博览东西方哲学文学、苦读中国几十个朝代兴衰史之后,他把自己的主攻方向放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方面。

  为什么洋务运动想从实业方面挽救中国,没有成功;为什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想从制度方面挽救中国,没有成功;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却能在沉沉暗夜中,找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这,就是科学理论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实践中,改变着国家、民族和每个人的命运。

  在这些被改变的命运中,方永刚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

  1963年4月,方永刚出生于辽西一个有7个孩子的农家,贫穷,几乎是他童年的全部记忆。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方家认定的家族生日———从此,家庭成分的包袱没有了,“包产到户”后的全家第一次不用为吃饭发愁了;后来,全家族40口人中有30多人陆续迁至大连,祖祖辈辈生活的那个十年九旱的村庄成了附近闻名的电话村、自来水村,走出了一批批与方永刚一样的大学生和到韩国、日本打工的年轻人……

  他明白,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党的好理论、好政策带来的。农民之子方永刚朴素的感恩之情,涌泉般汇入学者方永刚的理性思考,汇成了对党的信赖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

  一生无悔的职业选择,从此开启。

  “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方永刚说。

  本色

  “理论只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就和实践一样常青”

  如果说理论工作者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方永刚甘愿做那桥上的一块砖石。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从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提炼、抽象出来的,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掌握,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久,方永刚应邀去旅顺口区铁山镇讲WTO对农民的影响。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农民都放下手里的农活赶来听课。

  “方教授啊,中国加入WTO了,咱庄户人可别让它给‘踢’着啊!”一位农民喊了一嗓子,“咱种的粮食都不好卖,外国粮食进来更完了!”

  方永刚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小麦做面包掉渣吗?”

  “咱们的小麦品种不行。”

  “对,我们进口的小麦,主要是优质特种小麦。大家放心,国家是时时注意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的,我们农民也要科技种田、改良品种,这样才能在国际农产品竞争中不吃亏……”

  报告结束后,一位农民问他:“你这个教授咋还知道小麦做面包掉不掉渣啊?”

  一位老人执意要见见方永刚:“孩子,那些个道理到你嘴里,咋都成了我们庄户人的大白话呢?”方永刚没有想到,这位80多岁的老人,竟然是躺在担架上听他讲了一上午的课!

  方永刚泪流满面:“老爷爷,我出生在农村,我也是农民的孩子啊!”

  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军人、退休老人……面对课堂上这些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最基层的听众,方永刚感受着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的渴求,感受着当代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他决心要当一个平民教授,让理论以更直接、更感同身受的方式还原到群众的生活中去。

  “理论只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就和实践一样是常青的。”方永刚坚信,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和理论传播也没有止境!

  激情

  “永远保持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方永刚深深地爱着三尺讲台。

  他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推托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为我的学生和听众讲好每一堂课”。

  他是学院政治系教授和硕士生导师,还是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讲学任务繁重,但乐此不疲。

  每次讲课之前,方永刚先提三个要求:准备一杯白开水———润嗓,一条干毛巾———擦汗,告诉他听众的年龄、文化、职业构成———好思考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2002年初,方永刚应邀到沈阳军区联勤部驻齐齐哈尔某部作报告。从下午一直讲到晚饭时间,官兵们还是没听够。在大家的请求下,吃完饭后,方永刚又接着讲了两个小时……

  “歌星有返场再唱的。”联勤部政治部一位领导说,“讲政治理论课,谁见过教员返场的?方永刚就能做到!”

  人们喜欢他的坦诚,他的朴实,喜欢他讲课的那股“劲”。

  每次讲课,不到两分钟,方永刚就能融入情景,甚至连话筒是否打开都注意不到。有人曾提醒他讲课声音低些,但当全身每一个细胞、所有的能量都被调动起来,他根本无法意识到是否应该有所控制。

  常有人问,你的激情从哪里来?

  方永刚说,激情来自热爱。他对事业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他就像一把火,燃烧起来就无法熄灭。

  约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期限”

  2006年春季开始,回天燕发现丈夫每天下班后都显得特别疲惫。问怎么回事,方永刚满不在乎:“我这个人一讲课就好激动,一激动就好出汗,这说明我新陈代谢好!”

  好几次肚子疼,方永刚以为是肠胃炎,自己找了点药吃。徐明善劝他去医院好好查查,但他总是抽不出时间……

  这的确是异常忙碌的一年:除了例行教学和校外报告,方永刚还承担了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的授课任务,暑假里又编写出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教材。

  2006年10月,方永刚到北京参加在国防大学举办的全军首届军队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机会难得,自然倍加珍惜。结业典礼上,他被选为学员代表,谈对理论工作和部队理论队伍建设的思考。

  但,就在写这篇发言稿的时候,方永刚的病痛又发作了。凌晨两点刚写完,就挂上了吊瓶,连试讲也是由别人代替的。输液休息的几天里,不甘寂寞的方永刚又与他人合作,写出了一篇上万字的《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2006年11月17日,方永刚上了手术台。

  病情比想象的更为严重。主刀的是从大连市请来的最好的外科医生。动了20多年手术,他头一次遇到这么严重的病例。“肠子烂了这么多洞,怎么还能坚持工作”?

  7天后,病中的方永刚又去兑现自己的另一个承诺,到大连市地税局作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座。那堂课,擦汗的纸巾用去整整5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期限!”方永刚说,“如果有一天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我的岗位上,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据新华社电·

  (晓健/编制)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