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八部门打击房地产权钱交易有待突破三大瓶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00:05 红网

  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改委、工商总局等8部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从4月下旬起全面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房地产领域涉及的违法违规、权钱交易行为,力争使市场秩序明显好转(4月3日《人民日报》)。

  这一消息当然是房地产走向健康发展的“利好”信号。房地产领域存在相当程度违法违规、权钱交易行为也即腐败乃是众所皆知的不争事实。在我眼里,本次八部门联手专项整治与其说是剑指房地产业腐败,毋宁说是高层对房地产腐败沉疴的正视承认和另类佐证。然而我一向认为,有没有整治是一回事,整治有没有用又是一回事。经验教训昭示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行业问题,我们并不缺少名目繁多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而是缺少整治的速效显效和社会公信。就本次整治而言,我就认为至少存在三个制约瓶颈有待突破。

  地方官员畸形发展观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可谓是第一个瓶颈。目下,房地产业在不少地方既被地方官员当作支柱产业倍加扶持和格外保护,又是事实上做大GDP蛋糕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些地方来自房地产业的地方税收已经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半壁江山”甚至更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鉴于房地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来源、官员政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殊依赖性,地方官员对专项整治的不欢迎和软抵制应当在意料之中。近年青岛房地产业畸形发展,房价每年翻番,市区均价已达每平方米一万元人民币,接近上海广州等天价地区,但市民收入未见改善,只能望房兴叹。已经“去了他该去的地方”的前市委书记杜世成就曾大放厥词,称青岛房价愈高就愈能提升青岛形象。宁波市2006年房价同比涨幅为2.2%,当地一位领导干部日前在一次会议上,对这个“极低”数字居然表示“痛心”,并当着记者面算了一笔账说,这个数字比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还要低,这样下去,宁波的房地产行业“非死不可”。这位领导干部还说,他不主张房价低,现在那些要求降低房价的舆论,是一些人为了炒房故意营造的,为的是要“逢低买入”。这位领导干部其实说出了当下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在房价问题上的“心里话”。正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依赖大,利益关系深,地方财政收入、干部政绩和房地产业上涨难以割舍,导致他们屁股坐歪和“屁股指挥了脑袋”。

  如果说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名义下的地方保护主义抵制还多少有点遮掩,信息不对称则堪称为一个公开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瓶颈。现下,开发商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购房者已成业内惯常做法。比如在住房买卖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就主要表现在购房者对开发商的信息、对楼盘信息了解不充分。前一阵子,因为某地否决人大代表要求公开房价成本的建议,而引发坊间关于公开房价成本是否涉及商业秘密的激烈交锋和白热论战。信息不对称还表现在违法违规、权钱交易发生于见不得人的阴暗角落,外人无从得知。这说明少数地方官商已经习惯在房地产信息不对称生态中“打马虎眼”“摆迷魂阵”甚至浑水摸鱼,这在客观上给打击房地产领域涉及的违法违规、权钱交易行为带来困难。

  相形于地方保护主义和信息不对称,房地产业商业贿赂潜规则恐怕是一个最难逾越的瓶颈。新华社记者日前曾在江西某地采访时发现,由于工程建设利润高,施工单位之间竞争激烈,为获取工程,将工程造价的5%至10%列入“公关费”预算用于行贿,竟成为当地建筑行业的潜规则甚至公开的秘密。去年前7个月,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商业贿赂案件中,属于工程建设领域的就占了1/4。其普遍和严重程度从正在进行的地产反腐风暴引发官场地震和多米尼骨效应,不少地方腐败官员应声倒下的鲜活案例中大略亦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今年3月20日,昆明市规划局原局长曾华受贿案在昆明开庭。公诉机关指控曾华利用职务之便,先后接受了17家单位的贿赂,非法收受钱物200多万元。在这17家单位中,有15家是昆明的房地产商。手握房地产规划审批重权仅两年,曾华就步前两任的后尘,在地产商频频“进贡”下把持不住而应声倒地。前后三任规划局长为何都被地产商“公关”落马?大抵能说明房地产业商业贿赂潜规则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因此我认为,今次八部门合力出手能否跳出“拳头打在棉花上”、“愈治愈烈”的周期律,取决于一方面能否具备前瞻预见和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能否具备有的放矢突破瓶颈的决心和发现因应瓶颈的智慧。

稿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