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衣”能否承载五千年文化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04:29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西装?中山装?汉服?唐装?不久前,对于08奥运中国运动员以什么样的着装,坊间争论得不亦乐乎。近日,20 余家知名网站又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北大、川大等高校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等在倡议书上签名。(4月5日《新闻晨报》)

  发扬光大无须畸形“自恋”

  在一个现代运动会上,如果我们的运动员在出场的时候是一色的长衫长裙,尽管把这套服装的意义拔高到“华夏文化这一元的兴盛”的高度,还是有点像笑话。同时笔者也怀疑,一套服装能够承载起弘扬“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重任?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元、清也占据了数百年,这两个朝代都有统一的“国服”;而且在历史上,汉族统治的朝代服装也各不相同,而且差异很大。

  就服装本身来说,我们古代把“衣冠”连成一体,也就是说衣服须要配上相适应的帽子,而古代的帽子和当时特有的发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冠”而仅有“衣”更是不伦不类。更重要的是,这种服装适合一般身高体形的人穿着,运动员穿这种连体长衫毫无“神采”可言。

  从古到今,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深服”为什么被历史抛弃?有不断“改朝换代”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服装远远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话虽然一言难尽,但绝不是仅仅一套已经被废弃了上千年的服装,服装更代替不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有的是机会和途径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什么非要在运动员身上体现呢?我们希望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但发扬光大并不是一种畸形的“自恋”。朱少华(安徽 作家)

  何必患上“汉服恐惧症”

  近些年,在恢复汉服的呼声中,强大的反对声音也随之而起,认为恢复汉服是复古是倒退者有之,认为是有大汉民族主义苗头者有之,小小的汉服,在某些人眼中,俨然成了洪水猛兽,成了愚昧落后的体现。这样的指责和担忧有道理吗?

  在中国56个民族之中,汉族人口最多,而恰恰是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却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服饰。“一个民族,可以没有自己的语言,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应是民族平等的体现,并非“独尊汉服”。

  提倡汉服,这也符合当今世界追求“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汉服不仅是汉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和世界的文化遗产。汉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让汉服重新回到我们的社会,丰富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并让这种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又怎么是复古和倒退呢?难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搞倒退?

  因此,让传统服装上奥运,让汉族运动员穿民族服装在奥运会上展现民族文化,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如果有可能,大家都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展现各自民族的文化,有何不可?欧木华(湖北 医生)

  争论彰显公民参与热情

  笔者认为,奥运会作为国人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的一件大事,包括吉祥物、礼仪服装、开幕式等设计和构想,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是在意料之中,是很正常和自然的。在一个公民社会背景下,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这些不同的看法、构想、建议以及审美取向,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争议,才有完美方案;有开放胸襟,才能成就经典奥运。

  更应该看到的是,近期坊间这种对于奥运礼仪服装的争论,其所彰显的是坊间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饱满热情,是草根、学者等不同阶层试图通过这种公民参与方式来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笔者认为,对于公民这种弥足珍贵的参与热情和公民意识,应该温情呵护、倍加珍惜。

  其实,前几年奥运吉祥物遴选争论,也是公民参与热情的一次迸发。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奥组委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

  所以,当公民的参与热情再一次因为奥运会这个出口喷薄而发的时候,笔者认为官方应适时有所回应。最终的争议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个争议过程,培育国民参与热情,唤醒公民权利意识,启蒙公民的公共合作精神,是比最终将西装、中山装、汉服或唐装作为奥运礼服更为重要的事情。

  石子砚(山东 职员)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