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文章:黄幼苓:没有古玩活不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16:25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黄幼苓说,我收的东西都比较“嘎”,都是好的、绝的

  ★ 本刊记者/何晓鹏

  在沈阳市三好街附近,有一家黄龙府博物馆,这是辽宁省第一家个人博物馆。博物馆面积不大,近200平方米,展厅里展出了汉、辽、宋、清等各朝代近两万件古董。馆长黄幼苓49岁,从事古玩收藏已有38年历史。

  黄幼苓的收藏方式有些特别,他从不限制自己的收藏门类,也不预设收藏专题。慈禧的火车模型、明朝的官窑、皇上的龙袍、德国的老爷车……只要是他觉得有趣的东西,他都买来。

  黄幼苓的收藏生涯从11岁那年开始。

  小时候家里苦,黄幼苓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从6岁时开始,黄幼苓就开始学杂技,10岁的时候便上台表演。

  在杂技团里,黄幼苓有个师傅。从11岁那年,黄幼苓便常跟他到外地演出。他注意到,每到一处,师傅都会跑到老百姓家里收一些旧玩艺。

  有一次,师徒俩连演7天,累得筋疲力尽。师傅没要钱,只向对方要了一个瓷碗,得到后高兴得不得了。黄幼苓还常听师傅说一些诸如“宁养古玩,不养儿女”之类的话,时间长了,他也喜欢上了收集老东西。

  那时的黄幼苓经济上已很宽裕。演出多的时候,他一天的收入就相当于别人一个月的工资。但真正让黄幼苓变成小富翁的,缘于他买的一件东西。

  12岁那年,黄幼苓用3元钱买了一只明代官窑斗彩瓷碗。喜欢得很,晚上睡不着时,就拿出来把玩。瓷碗在家里放了三四年,1973年时,被人以4万元的价格买走。黄幼苓成了中国当时年龄最小的万元户。

  大量收集古玩,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那时他已离开杂技团,开了家美容院,赚来的钱全部用在收集古董。

  黄幼苓说,他是沈阳市最早从事收藏的人之一,这些人彼此认识,一共9个。在70年代中期,古玩市场还没有正式开放,搞收藏的人往往昼伏夜出,买东西都在夜里进行。

  那段时期也是黄幼苓收藏知识积累最快的阶段,普通人对这些老东西不注重,处理的价格也便宜,更没有赝品存在,堪称是收藏者的黄金时期。黄幼苓的很多藏品都是在那段时间收集来的。

  到了80年代,人们的商品意识开始提高,古玩的价格也开始上涨,一些仿制品也陆续出现在古玩市场上。但黄幼苓的收藏范围也越来越大,每次出手的资金也都惊人,木器、铜器、瓷器……只要是他喜欢,都毫不犹豫。

  在黄幼苓所有藏品中,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是一件毛主席铜像。全铜铸造,高三米,重五吨,塑像上有“四个伟大”的刻字(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

  据黄幼苓讲,这件铜像铸造于1967年,当年是由济南压铸厂铸造的。黄幼苓说,在当时,由于金属是紧缺战备物资,所以国家领导禁止用金属来制作领袖像,当时能买到的大多毛泽东像都是以石膏或玻璃钢来制造,像这样重达五吨的全铜塑像不可能被轻易制作。据他了解,铜像的制作与林彪有关,铜像所使用的原材料也大多由当地百姓捐凑而成,一些百姓为了铸造这个铜像把一些祖传的器物都捐了。

  “九一三”事件后,这件带有林彪题字的铜像被运到济南压铸厂后面的山里存放。一放几十年,当地百姓经常到这里祈福。

  黄幼苓通过朋友得知此事,赶到当地,以百万元高价买下,安置在自己的车库中。临运走时,当地的老百姓跟出很远,他们担心铜像的离开会破坏当地的风水。

  在黄幼苓诸多藏品中,有一件颇为现代。那是一个火车模型,是他十多年前找到的。

  有一次,黄幼苓到沈阳市一家废品回收站处理废品。回收站里的一对爷孙引起黄幼苓的注意,在他们的身后,有一个黑色的大铁块,那是一个火车头模型。老人正在跟回收站老板说话。对方说只能按收废铁的价格来收。老人不甘心,说这是个老物件。

  火车头引起了黄幼苓的兴趣。而且令他感觉到奇怪的是,这个火车头只有3组轮子,比一般的要少。他觉得这个模型有来历。便跟老人说要买。回收站老板一看,急了。争着出价,因为他早发现这个黑黢黢的模型是纯铜铸造的,价值不菲。

  结果只带800元的黄幼苓在对方报出1000元的价格后只能放弃。但没想到老人的孙儿觉得回收站老板可恶,央求爷爷卖给黄幼苓,使黄幼苓心愿得偿。

  不久,一个研究火车的朋友告诉黄幼苓,这件火车头模型是当年英国人专门为慈禧太后制作的,因为最初的蒸汽火车只有3组车轮,这个模型也只有3组车轮。如今,这种模型在世界上已极为罕见。

  类似这样的藏品,在黄幼苓的博物馆里有很多。有趣,是他选择藏品的惟一标准。黄幼苓视这些藏品为生命一般重要,按他自己话讲:离开了便没有法活。★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