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大学生倡导“绿色扫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7日02:37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林蔚

  在青年学生眼中,传统的清明节在现代生活中具有怎样的含义?复旦大学团委日前对多个院系的青年学生展开调查。

  调查显示,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在同学中仍然备受关注。66.7%的学生表示,自己家里有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在谈及“清明在现代生活中是否具有价值”时,学生们的态度主要倾向于积极地认识清明节所承载的感情含义和文化含义。药学专业学生小李表示:“清明是一个传统习俗,表达后人对先人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中国人向来重亲情,因此在现代社会,清明祭扫以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仍然不会过时。”

  调查中,近七成的学生认为: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是人们表达孝敬之心和思念之情的纽带与载体。同时,也有14.5%的同学认为,尽管自己家庭并没有清明扫墓的习惯,但是清明节习俗是中华历史的传承,是民族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

  但清明期间常会出现墓地污染问题,如烧纸钱,甚至烧纸房纸车等。在有关“你认为在清明扫墓时需要或应当多烧纸、多烧物吗”的调查中,88%的青年学生选择了否定答案。这些学生认为,烧纸、烧物等行为带有迷信性质,清明祭祀最重要的还是内心深处的追忆和思念,作为现代人,更应采用文明的方式来进行“绿色扫墓”,比如献上鲜花、适当地在墓地上摆放一些祭品,就已经能表达对于先人的怀念和崇敬。

  针对近来社会上对于墓葬用地问题,青年学生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超过八成(81.5%)的受调查者知晓除了传统的土葬之外,还有树葬、海葬、花葬、公墓骨灰盒放置等多种墓葬方式。06级法学系学生刘小明说:“最近流行树葬,让先人伴着郁郁葱葱的树木长眠地下;当然还有海葬。这些做法既表达了自己的追思之情,又符合当代社会实际。”另有学生表示,目前许多地方用地紧张,采用新型的墓葬方式,既照顾到传统文化中的尊敬先人的风俗,又能缓解墓葬用地问题。这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方向。大部分青年学生认为,目前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

  目前,在一些主流网站上都推出了网络祭扫革命先烈的网上纪念馆。据调查,有61.4%的学生进行过网络祭扫。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支持推出这种祭扫方式,“网上扫墓将高科技手段融入传统的清明祭扫中,用更贴近时代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缅怀先烈、铭记革命精神的活动中,这是很有意义的祭扫方式。”更有学生表示,通过网络祭扫可以更好地体现清明的人文意蕴,即慎终追远、激励后人,因为这使该人文景观和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不仅限于清明时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