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藏经阁 今成湖中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00:00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林福龙文/图

  一座兴建于明代、木质结构的藏经阁,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屹立不倒。在上世纪中叶的一次城市扩建工程中,这座藏经阁阁楼的顶部被悉数“移植”,异地原样重建。

  这其间存在着一段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昨天,记者在知情人士的引导下,走近这座以前珍藏着四书五经的尊经阁,为您揭开其中神秘的面纱。

  曾经是文庙图书馆

  南北走向的百源路,作为老城区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之一,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而那座珍藏有四书五经的尊经阁,原来坐落的位置就在今天华侨大厦的北侧、金泉贵宾楼所在地。而离原址约百米、工人文化宫百源池上的一座八角亭,则是尊经阁异地重建的“现实版”。

  “以前,这里十分荒凉,与现在繁华的景象,判若两样。”谈到几十年前这条街道的景象时,文史工作者杨清江先生说,“(尊经阁)里面供奉着魁星,相当于府文庙的图书馆”。

  作为府文庙建筑群的主要建筑之一的尊经阁,位于明伦堂东侧的射圃内。射圃东北角则有督学试院(考棚)。射圃内有一座尊经阁,俗称魁星楼,内藏有四书五经。尊经阁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重檐八角攒尖顶,三层通高8.3米,第二层檐间有明东阁大学士、首辅李廷机题匾“极高明”。

  以前这里十分荒凉

  上个世纪50年代,建华侨大厦时尊经阁拆除,阁楼顶层被移到百源池建八角亭。而这两张新老照片,正是尊经阁的今昔写照。

  “没想到经过这样一改,这里成了当时泉州城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一直到今天。”杨清江回忆说,他小时候在东街附近读书时,每天步行都要经过这里。在老城区没有改造之前,从南俊巷的承天寺,往南穿过打锡街到府文庙,“一定要经过尊经阁,即今天金泉贵宾楼所在的位置”。

  “(当时)一到下午3点多,这里就很少人走了。”杨清江说,当年这段路紧靠百源池,树木茂盛。不少居民就将自家死去的猫狗,挂到树上,“尤其是秋冬,风一吹,树叶沙沙响,实在有点吓人”。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与华侨大厦同时兴建的还有工人文化宫,“有酒店,有休闲广场,还有个面积不小的湖,渐渐地成了繁华之地”。

  “化整为零”异地重建

  黄炳元,泉州府文庙首任馆长,同时也是位精通泉州历史人情的民俗专家。

  “一座几百年的木结构建筑,能保留到现在,相当的不容易。”一提起当年尊经阁的异地重建之事,黄炳元感慨地回忆,始建于明代的尊经阁,全部是用木材建筑,尽管历朝历代均有修缮,但由于年代久远,风吹日晒,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损坏,“特别是底部,有些构件已快撑不住楼体的重量了”。

  对于尊经阁的存留问题,当时说法不一。后来有人提出“保留顶屋,异地重建”的设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几百年的东西,要修旧如旧,还得使用原来的构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确保这座明代阁楼的风格、工艺,负责建设的工匠,采取“化整为零”,逐件拆除编号的办法,历时半年有余,终于使这座明代建筑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关于尊经阁的异地重建,其间还有个小插曲。百源池作为老城区排水沟的汇集之地,因其水深浅莫测,每年均会发生几起溺水事故。但尊经阁移建到百源池之后(即1958年之后),事故就越来越少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