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编成的通识读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04:38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但凡什么事和“百”沾了边儿的,自然不自然地就透着一份包罗万象的自信。比如,百官、百科全书,这里面的百指的绝不仅仅是一百,而是古人惯用的低调手法,暗指汇通所有之意。同样,这套计划出一百种图书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也涵盖了各主要学科领域,联合众多名校名家,目标直指“迄今为止‘通识’类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不过,虽然定位的是通识,作者又都是各学科的资深学者,可是,写起来似乎并不轻松。比如,由江晓原主编的这本《科学史十五讲》就花去了将近5年的时间。这对于几乎每年都会有新作问世的作者来说,似乎是件不太寻常的事。

  为什么编一本通识读本竟要花五年这么久?

  江晓原先生的书向来在科学史界享有盛誉,比如像侦探小说一样好读的《天学真原》。《科学史十五讲》并不仅仅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科普书,它甚至比一些科学史的研究著作还要专业,这倒不是因为江晓原主编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的博士,也不是因为它合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的四位老师之力共同编写,更不是因为它的内容艰深晦涩,看上去有种类似霍金的懂与不懂都有收获的“专业美”(相反,这本书语言优美、逻辑紧凑,十分好读)。《科学史十五讲》的专业性在于一种贯穿始末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品味。

  曾经有人这样定义博士:“博士,就是把人都能听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虽然纯属戏言,不过,倒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术,是不是一定要做到大多数人都看不懂?或者说,是不是大多数的人都看懂了,并且像读故事书一样喜欢读就不算是学术了呢?我想,这本书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先来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历史是真实的吗?科学是正确的吗?如果有人说尽管一个理论是完全错误的,可是它却是科学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如果你还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可以读读这本书;如果你想过了却没有结果,也要读读这本书;如果你想过了又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答案,还是要再读读这本书为好,因为,从这本书中,你读到的绝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过程中事实的简单罗列,它包含着作者自己对科学的、历史的理解和反思,这种反思流淌在字里行间,一不留神就会跳将出来,和你面红耳赤的争论一番。

  学术之为学术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反思。而如果能够将这种反思汇入作品中并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学术意味。这也正是为什么《科学史十五讲》虽然通俗易懂,并像故事一样好读,同时,却也更显得十分专业的缘由所在了。

  专业的书也可以一样好读,

  我想,这句话在江先生的《天学真原》中就已经有了答案,《科学史十五讲》要告诉我们的是非专业的书也可以用专业的态度去写,只要有学术精神和学术品味做支撑,普及性的著作也一样可以做出专业的品质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要历5年之久始成的原因吧。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当然,万一书中有什么错误——我相信是没有的——自然由我负责……”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被文字中透着几分孩子气的自信满满逗乐了。不过,当我合上书,细细的回味个中滋味时,又想到,这不也是作者对5年成一书的真骄傲吗?

  

五年编成的通识读本

  《科学史十五讲》江晓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