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纪念王小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03:28 北京晨报

  昨天是王小波逝世十周年,本报今推特别报道

  ■母亲的思念

  小波在我们最不幸时诞生

  ■妻子的想念

  小波是我的历史和一部分

  ■同辈的怀念

  小波的书写出我们的无奈

  ■媒体的关注

  我与小波的一次间接接触

  王小波十周年祭

  十年后 谁在纪念王小波

  十年前,作家王小波离我们而去。十年来,他的书一版再版,他的话被反复引用,他的思想有人专门研究,他的文风成为一种流派,他的追随者越来越多。在今年4月11日到来前,许多享受着“思维的乐趣”的追随者已默默地来到他的墓边,不忘插上几根他最爱的香烟,以示纪念。另外的一些熟识或者仅对这个名字熟识的人,也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个当代的思想者。通过不同人群的回忆与怀念,我们期望这个“信使”的思想带给这个时代更大的启发。

  母亲的思念

  小波在我们

  最不幸时诞生

  王小波去世十年了。但他没有一天离开过我的思念,他高大的身材、朴实的笑脸、睿智的眼神,常在夜深人静时袭上我的心头。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在北京市第六医院出生。他是在我们最不幸的时候来到人间的。那一年他的父亲王方名蒙受冤屈,被开除党籍。我给他起名叫小波。希望将这场恶浪,化作小波浪顺利度过。他生下来就很弱,别的孩子早该抬头时,他还只能仰面躺着,一直就严重缺钙。也许是他在胎中时,我遭到强烈刺激。他一生身体不好、英年早逝,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

  小波从小就能忍耐,不愿出头露面,也不与人争斗。小时候在家跟着哥哥姐姐玩,从来不吵架,总是充当小尾巴的角色。但是他也有倔强、独特的一面。小学四年级时,他上课不听老师讲课,偷偷看课外书,老师提问他,他闭口不答,老师气得给他打1分。而在数学比赛中,他又能做出别人做不出的题,得到第一名。

  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品检验专业(理科)。毕业后在人大第一分校作了两年教师。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读研究生,与先他赴美的妻子李银河团聚。小波到美国后写信告诉我们,他和李银河一起生活得快乐、幸福,但在语言方面、经济方面、专业选择方面,也遇到不少困难。他自我解嘲说:少年去挖坑,现在努力也差点事了。他本来想读财经系、数学系,但由于经济问题都未成,最后学了比较语言学。

  1988年回国后,小波先在北京大学某计算机室工作,后又转到中国人民大学财会系任教。1992年,他为了专心写作,自己要求退职。我担心他辞了工职,会失去工资和医疗保险,又像从兵团病退时一样,不同意他走这一步,但他觉得人近四十,时不我待,毅然丢掉了铁饭碗。为了追求事业,他们夫妇决定不要孩子。

  小波对生活琐事从不计教,有些不修边幅。爱抽烟、嗜咖啡,饮食起居没有规律,写作起来没日没夜;尤其要命的是有病从来不对人说,常常是自己撑着、忍着,也不去看医生。

  1997年4月11日,小波在顺义的家中突然病逝。噩耗传来,对我如五雷轰顶。我的晚年厄运接连而来。小波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弟弟,我最小的儿子王晨光也走了。那段日子怎么熬过的,语言难以形容。我非常感谢王小波的同学、好友和读者对他作品的喜爱和高度评价,有些年轻朋友从千里之外专程来给小波扫墓,并看望我。在王小波去世十周年之际,我向他的朋友和读者以及关心我的同志表示最大的谢意。

  母亲宋华口述,大姐王小芹整理

  媒体的关注

  我与小波的

  一次间接接触

  2005年4月11日,在鲁迅博物馆,举行了王小波去世8周年生平展的纪念活动,他的手稿、曾读过的书以及与李银河的情书都被展出。记者参加了这次活动,并通过王小波的母亲宋华和他的姐姐与王小波进行了一次间接接触。

  王小波长得很像母亲宋华。宋华穿着很普通,面相慈祥,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总有一丝微笑挂在嘴角:“他(王小波)其实很内向,但很幽默,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他很不爱说话。”在与记者的闲谈中,宋华用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一一回应着问题,“我不反对他写东西,但是我很担心。”宋华说,从古至今因文章惹祸上身的例子太多,所以她一直害怕王小波的文章给他带来不幸。

  “可是我不会干涉他,而且他非常喜欢写文章。”宋华说,在王小波去世之后,她开始读起儿子的作品,而且是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他的小说中,我喜欢《黄金时代》,而我最喜欢的是《沉默的大多数》。”评价起儿子的文字,他说:“小波他所写的很多文章都有科学依据,逻辑性很强。”晨报记者 白明辉

  妻子的想念

  小波是我的历史

  ●王小波遗孀、知名性学专家李银河

  昨天,近日因为关于性学领域的部分观点备受争议的李银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回忆起曾经生活中对王小波的印象、十年来他在中国社会留下的意义,她还回应目前社会颇为关注的王小波裸体雕像事件。

  小波其人“挺老实”

  记:您在博客里发出邀请,和小波追随者一起感受其小说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趟过的小河”和“两人避难的章风山”。为何采取这种方式纪念小波逝世十周年?那些地点现实中都有吗?

  李银河:小河、章风山,都是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提到的背景地。小河有,但山名有待考证。我发现他住的农场所在的镇子叫章风,可能不一定真有章风山。我过去也没去过,这些地方也是小波从学校出去第一次到达的地方。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和母亲一起去五七干校,一是去云南陇川。我想可能因为拥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想法,小波充满热情,最后选择去云南。

  记:王小波自己在生活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银河:他是非常忠厚的一个人,应当说挺老实的,肯定是幽默的。他是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人,在熟人里是滔滔不绝的人。可是如果是生人,或者是他觉得不对路子的人就没话,一句话没有。

  记:作为妻子,他在您心中这十年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李银河:应该没什么变化吧。

  记:一直是这样?

  李银河:对,我觉得他是我的历史,他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记:这次十周年纪念活动王小波其他的家人会参加吗?

  李银河:我都通知了,但他的母亲已年过80,估计参加不了这次云南的活动,其他的亲人可能会参加。

  小波作品别在地铁上看

  记:小波对于今天有什么意义?

  李银河:今天中国纯文学的东西不是很多,大量的东西是娱乐的或者寓教于乐的,王小波的作品是真正的纯文学,并不是要提升思想、给人上课,好多“粉丝”其实真正喜欢纯文学的。

  记:对比十年前和十年后,您觉得小波的读者基数增加了吗?

  李银河:读者的基数肯定在增加。你讲到阅读王小波作品的快感,有一次崔卫平说,看王小波的文字你不能在地铁那样的地方看,你突然一发笑,打扰旁边的人,人家说这人怎么神经病。看王小波的东西得在屋子里,在床上或者是沙发上,看着看着就笑倒了。现在肯定有更多的人在阅读他的文字,不但能体会到当时那种快感,而且有很多人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快乐和激情。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在模仿他的写作风格。

  小波雕像对习俗让步

  记:前一段,小波的裸体雕像因争议太大,在上海国际雕塑年展被迫撤展,您怎么看这件事?

  李:我在博客上已说过,主要是要服从中国的国情,不同国家的人们对身体裸露标准的习俗不一样,有些东西你没法很快改变。这幅雕塑作品,雕塑界的评价是很高的。但考虑到家人的意愿,你不得不对社会习俗低头让步。

  晨报记者 罗德宏

  同辈的怀念

  小波写出我们

  受欲望拨弄的无奈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记:这十年来,是哪些人在纪念王小波?

  张颐武:和王小波同时代的人,还有年轻人,主要是大学生。他们都是对知识文化有兴趣的人,但这不可能是“超女”那样的大众文化现象。

  记:十年的纪念与之前每年的纪念有何不同?现在的活动有没有不同的意义?

  张颐武:十年是一个跨度,还是很有沧桑感的。想想看,80后的一代那时还是小孩子呢,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开始有自己的话语权了。而我们,这些和王小波同时代的一代人,感觉已经在慢慢老去。今天他的作品已经成了经典,今天的他本人也已经成了大众传媒中塑造的新的超级英雄,但我的问题还依然存在:我觉得我们神化他,其实是对他做另外一种控制的尝试,他曾在生前如此执著地尝试摆脱各种控制和束缚,但他阻挡不了我们来控制他。

  记:王小波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张颐武:他的小说有非常普通的欲望,他对于“性”的表现也是惊世骇俗的,有志怪和传奇,有稀奇古怪的想像力在汪洋恣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新时期”,他的作品所涉及到的许多边缘事物都是我们在那个时代所陌生的,却也是那个时代明智的声音之一。其实,王小波和张爱玲有一种相似。他们其实都在新文学的文学制度之外,却能够真正创造一个新的天地。他的小说和随笔的力量并不在于他有一种刻板的意识形态,而是在于他对于所有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尖刻追问和对于人类生活的深刻同情和悲悯。十年了,还有人在读王小波和讨论王小波,无论从哪个层面的关注,也都证明了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记:纪念王小波的精神意义何在?

  张颐武:王小波永远挑战你所学到的一切,让你超越你的常识去看待世界。他好像一面哈哈镜,夸大了我们局限的同时也扩展了我们的认知能力,让我们重新看到自己和世界。他写出的是我们受到欲望的拨弄后无能为力的状态,我们虽然有许多文化上超越性的想象,但却无法闪避现实生活的坚硬和脆弱,我们一面受到环境的限制,一面又受到欲望的吸引,于是难以突破这些东西的具体存在。晨报记者 白明辉

  追随者的纪念

  沉默的大多数

  用读书祭小波

  ●欢乐宋(从业于某媒体,“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创始人)

  “是谁在怀念王小波?我觉得主要是媒体。”昨天下午,在报社刚开完会的欢乐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沉默的大多数’都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纪念王小波,比如买书读书。”而且,欢乐宋认为,纪念王小波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的书认认真真、安安静静地重读一遍。

  “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盗版的《青铜时代》。”欢乐宋回忆说,他当时一下翻到了书里写红拂女与李靖在外面野合的那一段,“于是,我就怂恿同学买了这本书。”他笑着说,对于当时正处于青春期的他来说,这是“精神食粮”。可后来,他发现这本“黄书”对他的思想完全具有颠覆性,“他让我学会了挑剔,我觉得我们这代作家里,没人能超越王小波。”

  “可是,王小波不是我的神。”这已经成了欢乐宋的名言,但他承认,这一批“走狗”从王小波那里学会了享受“思维的乐趣”。“王小波一直提倡人应该过得有趣,有智,有性,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我们模仿他的幽默进行写作,这是在接受这笔遗产”。目前,追随者们的文章结集——《王小波门下走狗》已经出了第五波。“通过这些中篇的写作,当代最有创造力的年轻作家可能会脱颖而出。”欢乐宋说,当时在“走狗”联盟中年龄最小的胡坚就是一例,他的作品已得到了钱理群等人的认同。而如今已是知名专栏作家的连岳,也毫不讳言自己在学王小波。

  新闻背景

  一个行吟诗人

  诞生记

  1964年: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小学语文老师对小波的写作能力颇为欣赏,这位老师是他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伯乐”。

  1968年: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3年:先后在北京的两家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9年: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其中:《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原拟名《唐人故事》,“秘传”二字为编辑擅自添加。

  199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

  1992年: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8月,《黄金年代》(由于编辑的疏忽,“时代”一词误印为“年代”)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12月,开始写作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1993年:写作完成并计划将《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合编成《怀疑三部曲》,寻找出版机会。

  1994年:7月,《黄金时代》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1995年: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7月,《未来世界》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996年: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小波语摘

  今天我想,我应该爱别人,不然我就毁了。家兄告诉我,说我写的东西里,每一个人都长了一双魔鬼的眼睛。就像《肖像》里形容那一位画家给教堂画的评语一样的无情。我想了想,事情恐怕就是这样。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读者眼中的王小波

  你了解王小波吗?

  非常了解59.3%

  听说过,但不熟悉 32.41%

  不知道8.29%

  你第一次读小波作品是因为

  被他的文章所吸引 56.56%

  偶然好奇25.45%

  其他 12.08%

  跟风 5.91%

  你最喜欢王小波哪部作品?

  《时代三部曲》46.45%

  《沉默的大多数》 18.03%

  《我的精神家园》17.21%

  其他 18.31%

  

谁在纪念王小波

  昨天,李银河(左一)参加重走小波路出发仪式。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谁在纪念王小波

  

谁在纪念王小波

  

谁在纪念王小波

  

谁在纪念王小波

  

谁在纪念王小波

  

谁在纪念王小波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