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日关系:孤掌难鸣与文化认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3日09:04 四川在线

  脆弱的中日关系,能否在温总理对日本国的“融冰之旅”中得到提升,不但是中日两国以及两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包括亚洲各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瞩目的话题。因为,中日关系不但对亚洲和平具有直接广泛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和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已经“关系正常化”35年的中日关系,为何会在近几年的政治交往中变得脆弱难堪呢?毫无疑问,“孤掌难鸣”的“历史认同”变成了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鸿沟。中国一以贯之的修合中日关系的政治主张,始终被日本极右势力以“否认历史”的顽固姿态拒之于修合大门之外,其典型的动作就是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不但触怒了亚洲各国的民族感情,同时也引起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不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一以贯之修合中日关系的政治主张,也就成了“孤掌难鸣”的现象,与此同时,日本极右势力想借“否认历史”并掩人耳目的顽固姿态来修合日中关系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成了比中国“孤掌难鸣”还要更加“难鸣”的“孤掌难鸣”的现象。毕竟,中国的“孤掌难鸣”还能够取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与同情,而日本的“孤掌难鸣”恰好相反,更多的时候只能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埋怨和谴责。

  其实,“孤掌难鸣”并不可怕,并非是没有消除“孤掌难鸣”进而走向“击掌修合”的可能。回首35年来的“击掌修合”历程,就是中日恢复“关系正常化”的典范。那段时间的“河野讲话”和“村山讲话”,不但对中日之间的不堪回首的痛苦历史真诚予以检讨认罪并公开道歉,并且也得到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政治理解,才有了时至今日的“关系正常化”。不过,只要理性思考如今脆弱的

中日关系和“孤掌难鸣”的现象,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愚下反倒认为当时的“击掌修合”历程,事实上是一种没有根基(文化认同)的“击掌修合”,完全是一种人为的政治选择,才会导致今天日本极右势力“否认历史”的顽固姿态并远离“关系正常化”的轨道,也才会造成两国间“政冷经热”的怪异关系。

  “文化认同”,对于中日两国来说,也许是消除“孤掌难鸣”现象并真正重新开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金钥匙。众所周知,源远流长的中日关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今日上午温总理在日本国会的演讲,再次表明了这一点。他讲到:“在绵延两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和进步。自秦汉以来,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从中国传到日本,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也为日本所吸纳与借鉴。日本人先后十多次派出遣唐使,阿贝宗玛吕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并担任唐朝的重要官吏,与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结为好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五次渡海失败,以致眼睛失明,仍矢志不渝,他第六次东渡成功时,已经是66岁高龄。鉴真和尚把他认为能济世度人的佛法传到日本,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前后花了12年,他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中日两国友好交往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历史传统和文明财富,值得倍加珍惜,代代相传,发展广大!”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击掌修合”的“文化认同”与文明交融,才是打开中日两国如今悲痛心结的关键所在。毕竟,日本几千年来从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受益匪浅,得益良多。时至今日,在日本的文化与文明中,处处体现出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就连日本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这种“文化认同”的事实。有关这一点,从日本河野洋平议长在去年12月的“中国文化节”开幕式上讲话就能得到证明,他说:“日本文化传统中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浓郁鲜香,表明日中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因缘。”

  然而遗憾的是,在两千多年的中日“击掌修合”的“文化认同”中,日本军国主义却用短暂的50年(包括台湾)时间,破坏了两千多年“击掌修合”的中日关系,侵略中国、奴役中国、殖民中国的罪行,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无比痛苦。这段痛苦的历史不但没有警醒当今日本的极右势力,反而成了极右势力“否认历史”的自欺欺人的吊诡把戏,从而顽固地将“否认历史”的姿态演变成了如今两国都倍感困惑的“孤掌难鸣”现象,并把35年的“关系正常化”推向了脆弱地步。因此愚下认为,面对如今脆弱的中日关系,不能在将“孤掌难鸣”的现象维持下去,必须从“击掌修合”的“文化认同”中寻找解读“历史认同”的路径,没有障碍的两国“关系正常化”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尽管从“文化认同”中寻找解读“历史认同”的路径难以预料究竟多长,但却值得共同努力。

  温总理在日本国会演讲中说:“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应该承认中日两国在一些具体利益问题上和某些问题上的看法存在着分歧,但是这些同我们的共同利益相比,毕竟处于次要的地位。只要我们从战略高度,以长远眼光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有诚意、有信心进行对话协商,双方之间存在的问题总是可以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一点不错,所谓“以长远眼光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是要建立在“文化认同”这个根基之上,才能够消除“历史认同”这道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鸿沟。因此愚下认为,把历史问题交给两国的历史学家解决,才能让“历史认同”在“文化认同”中找到最终的归宿。两国政治家所要做的,就是为两国历史学家无保留地开放所有历史档案,并且还可以求助世界各国所掌握的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档案。唯有如此,“历史认同”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文化认同”的根基才会越扎越深。另一方面,中日“世代修合”的希望还得靠民间,还得靠青年。“孤掌难鸣”的政治现实,已经很难解决历史积怨甚深的“政冷经热”问题和脆弱的“关系正常化”问题,大规模开展民间交往和青年交流,无疑是中日两国“世代修合”的最佳捷径。正如温总理在日本国会演讲中提出的愿望一样:“两国领导人已经一致同意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中日友好的未来和希望,中方愿与日方一起组织实施好两国青少年大规模交流计划,为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播下希望的种子。”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