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天的交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3日09:50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消息]【阅读提示】 2004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作为江苏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创”精神为激励,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全省的经济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可喜局面。 从乡镇企业家创业到民营企业家创业,标志着江苏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江苏民营经济何以赢得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全国占有怎样的位置?民营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你可以看到民营经济提速发展的清晰足印,可以看到民营经济不断涌现的烁烁亮点,可以看到民营经济健康成长的生动实例,可以看到竞相发展百舸争流的喜人景象。 政策推动,“短腿”拉长,经济结构从“一资独大”到“三足鼎立”,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里,有每天诞生332家私营企业的骄人纪录; 这里,有叫响全国的苏商品牌:沙钢、阳光、尚德、红豆、苏宁、雨润; 这里,有与国资、外资成“鼎立之势”的民营经济方阵。 过去的3年,江苏民营经济奏出了一部气势磅礴的“时代交响”。 由省中小企业局提供的一系列数字,清楚地勾勒出江苏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骨架”。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到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注册资本为10436亿元,较上年底增长33.3%。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民营企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达247万个,较上年底净增20.95万个,其中私营企业注册户数累计达600079个,私营企业户数自2002年以来,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全省共有私营企业集团593户,居全国第三位,比上年净增171户。 这是放在全国坐标系中观照江苏民营经济发展上升的轨迹。而与自身的纵向比较,同样是令人振奋的发展态势。 江苏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约40%提高到2006年45.85%,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6.2%提高到34.2%,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41%。全省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2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1万人,增长9%。2006年,全省私营个体经济上交国税和地税收入合计为682.53亿元,同比增长29.7%,比全省税收增幅高9.75个百分点。 思想的解放,破除了“禁区”,使得江苏民营经济在更大的空间内“施展拳脚”——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到2005年底,已经有849户私营企业挺进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等社会基础设施及垄断行业。2005年10月,民营企业南京威龙公司与南京铁路经济开发公司联手成立了南京亿源物流公司,经营国有铁路资产——安德门货场,国有铁路资产首次由民资公司控股,成为南京民企进入“铁老大”的破冰之旅。 这一切喜人的变化,都得益于重大决策的有力推动。 党的十六大以后,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现我省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2004年3月2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在江苏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富有含金量的政策意见在这次会议上被提出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规定》两个文件,进一步从思想上、政策上、组织上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号角,在春天吹响,回荡在10万平方公里的创业热土上。当年以乡镇企业闻名全国的江苏企业家和创业者,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历程。全省各地以新的精神为动力,提出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方略和目标。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南京都由市领导带领区县、部门和民营企业负责人近百人,到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学习考察。考察回来的当天,市委、市政府就立即召开民营经济工作会议。 苏州外资企业独占风流的局面被改写,民营企业规模总量逐步扩大,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有3000多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0%以上,沙钢集团等5家民营企业名列中国企业500强。 当年,张謇曾在南通兴办了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今天,“中国近代第一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决心再造辉煌: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 按照“法无禁则行”的原则,徐州民营经济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覆盖率已经达到94%以上。民营经济从业人数已达156万人,每年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 传统农业大市盐城,鼓励全民创业,营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平台,提出要使民营经济成为全市“全民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的最大富民工程。 泰州的规模工业全国驰名,可私营个体经济多年来一直是条“短腿”。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鼓舞下,全市民营经济连续3年以近20%的速度递增。到去年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首次超过50%,实现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约一半,私企注册资本也首次超过国有集体企业。 2004年以来,省领导多次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精心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社会舆论要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坚定不移地支持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为实现“两个率先”作出贡献。 在良好的发展氛围中,长期以来以国有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为特色的江苏经济方阵,活力勃发的民营经济提速壮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超过万亿元,形成了全省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历史性变化。它为江苏经济发展增添了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元素,增添了抗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风险的能力,推动了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全国第一个出台省级的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为民营经济提供适宜创业的“暖床” 像服务外资企业那样为民营企业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不断改善优化的发展环境,这是3年来江苏走过的路径。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后,我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根据本省实际,于 2005年12月由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并于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在全省施行。《条例》出台,进一步加大了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扶持和引导的力度,为我省民营经济促进和引导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法规护航,机制保证。省政府有关领导牵头,定期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势,研究、提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督促各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和省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发展的环境是具体的,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许多就是改善环境的着力点。基于此,省、市、县三级成立了民营经济投诉机构,形成了工作网络和督查工作机制。 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当年起,省政府就建立了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亿多元,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再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发展,扶持服务体系建设、民营企业集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扶持基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励了受资助企业加快发展。3年来共安排3.8亿元,1000多家企业得到扶持,300多个服务机构、18万人次的培训等得到资助,100多个国家级名牌产品或商标得到奖励。目前,全省有三分之二的省辖市和县(市、区)都设立了民营经济扶持资金,总规模超过15亿元。 各地还积极探索扶持民营经济的实招,为企业解难解渴。南通取消了市区企业抵押贷款登记中的各类收费项目,帮助各银行机构积极争取成为中小企业贷款试点行,不断创新针对民营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有效扩张。 盐城市鼓励农民创业——对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免收有关税费。鼓励“凤还巢”创业——凡新上固定资产投资在2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其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可在当地公办学校免费自主择校等。 无锡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致力提供公共性、公益性和综合性服务。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创业、创新、创优的热情和动力。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引导民营经济科学发展,提档升级 2006年的日历翻过了最后一页。位于长江之滨的沙钢集团迎来了新的一年。 盘点2006,沙钢的业绩令人自豪:铁、钢、材产量均超10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587亿元,资产重组取得重大成果,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沙钢,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第16位,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列第3位,并跻身于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行列。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实施,打造绿色钢城,发展循环经济,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又好又快的新沙钢,以更加夺目的光焰闪耀在民族钢铁工业的星空。 沙钢这一典型个案,折射了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新理念: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两年来,我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营效益上下功夫。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提升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大力培育科技型民营企业,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了百家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目前,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约13000家,经营规模、资产规模和产业、产品的技术水平都居国内领先地位。全省经认定的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中心共有234家,其中民营企业有158家,占67.5%。 ——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扶持和培育大型民营企业成长。针对产业规模大、规模企业小的现状,着力在各方面以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集中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整体素质高的民营企业成长。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我省有104家企业入围,列全国第二,其中有5家企业进入前10强。全省百强企业中,有28家为民营企业。 ——以促进集聚发展为途径,提高民营企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加大力度推动民营企业走集聚发展的道路。到2006年底,全省民营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来自各类产业集聚区,其中经济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有83家,超过100亿元的21家,超过200亿元的6家,大多数在国内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 省工商联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底,被调查企业开业平均实收资本88万元,分别较2003年底、2001年底增长7.5万元、38万元。净资产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企业约占有效样本的九成,户均272.5万元,是开业时实收资本的3.1倍,高于200万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调查还表明,我省私营业主的文化程度呈逐年提高趋势。大学和研究生文化的比例,从1999年底到2005年底则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具有大学文化的业主比例,到2005年底占44.3%,已上升至第一位,所占百分比较6年前提高了14.1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则表明,资本规模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其业主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70.2%。 从光彩事业到环境保护,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到推动新农村建设,民营企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从4万元起家创业,到如今节能环保设备行业江苏第一、全国三强,盐城的“科行”公司只用了不到9年的时间。 为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省科技厅与财政厅已将我省首批产业集聚项目选放在“科行”。 民营企业在良好的创业环境中需要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一批民营企业“领头羊”不但在企业发展上走在了前头,在履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上也走在了前头。 新沂的花厅酒业公司,一改酿酒业臭气熏天和污水横流的景象,通过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全面推行技术创新,由过去被环保部门“围追堵截”的“污染大户”,变成了把有害废弃物“吃干榨尽,变废为宝”的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走进常熟康博村,和谐的氛围感动了每一个人。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变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现在的康博村,劳动就业率达98%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由波司登出资建设了现代化农村示范村———康博苑,全村80%的农户已搬入康博苑,100%的家庭使用了液化气,90%以上的家庭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如波司登一样,红豆、雨润、三房巷、三笑集团等一批知名的民营企业,都投入巨资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吴江的恒力集团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11000多名员工40%来自苏北。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忘善待员工。职工平均收入在1500元左右,从不拖欠工资,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 权威调查显示,江苏民营企业在推进劳资关系稳定和谐方面,不断有新的成绩。企业工资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社会保障支出进一步增长。2005年底,被调查企业支付人均劳保费、其他医疗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为724元、628元、1571元、2640元,较2001年底增长了1.46、3.27、3.70、1.95倍,其中养老保险最为完善,覆盖面已达68.9%,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 引导和规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江苏可谓亮点频现。 大力加强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目前,全省已经具备条件的非公企业都已建立了党的组织;各有关党组织向职工人数在25名以上、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平均比例达到99%以上。全省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非公企业中,有党组织的平均比例为84%,有些市达到100%。 引导民营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约50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光彩事业,实施光彩项目近1500个,总投资190多亿元;各类捐赠32亿元。通过投身光彩事业,全省非公经济人士在参与西部大开发、支持振兴东北、参与省内苏北地区的建设、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安置下岗工人再就业以及开展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