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检察官眼中的“域外印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01:15 正义网-检察日报
近年来,广州市人民检察院为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干警的全面培养,多渠道选送干部到国外进行中短期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已选派30多名干警远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为期1个月至1年的学习。这些干警大多是30岁至40岁之间的业务骨干,有较好的法学理论功底和英语基础。在国外学习期间,他们除完成规定课程外,还到当地的司法、行政等部门实习和工作,亲身体验了所在国家的司法制度、公共管理运作的情况,获益匪浅。 为了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让广大干警分享他们的收获,广州市检察院近日举办了一场“域外印象——学习归来话感受”的访谈会。访谈会通过主持人与4位嘉宾的对话,以轻松、活泼的形式介绍了嘉宾在国外学习的见闻和感受。该活动对开拓干警的视野、营造积极向上的检察文化氛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左图为“域外印象”访谈会现场。 美国:伊藤法官的沙漏 □李启新
2006年8月至12月,李启新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学习,其间到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和县申诉专员局实习。图为李启新(右)与伊藤法官合影。 在美国学习期间,我到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实习,法庭的陈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辛普森案件的主审法官伊藤的法庭更是让人难忘。 提起伊藤法官,很多人都知道,但都说他一般不跟陌生人接触。我旁听过他的庭审,他开庭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正襟危坐,而是颇为放松地斜倚在椅子上,抚着下巴,对控辩双方提出的请求作出极为简短的回应,神情专注,表情轻松。 美国法院的审判席确实是高高在上,在高度设计上就已经让你不得不仰视,加上足够的横向伸展,雄关一般,法官坐在其后,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味,符号上的权威感不言而喻。 法官席上除了放着众所周知的法槌,还有电脑,文具、书籍和麦克风。与众不同的是,伊藤桌面上摆了六个沙漏,做工精致,造型考究,款式各异,同一个时刻在不同的沙漏里似乎有了不同的形状和情绪。把它摆到审判席上,显然是主人的至爱。 美国的法庭跟我国的不一样,法庭是固定给一个法官使用的,并与法官的独立办公室前后相连。这种布局,很难说跟法官的独立性没有关系。而桌面上的沙漏,反映的不仅仅是法官个人的审美情趣的问题,而且还是法官的个性能否摆到桌面上来的问题。正因为制度上赋予了美国法官这样的自由度,他才可能在这些外化的场景里展露出他的个性。至于沙漏对伊藤是否意味着惜时如金,已经不重要。 此外,美国法庭的布局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笔者发现,美国法庭里控辩双方的位置各有不同,有些法庭控方的位置摆在法官席的右前方,有些却摆在左前方,而不像我国明确规定控方的位置在法官的右边。 细问之下才明白,控辩双方的位置摆在哪里,取决于建筑物的布局!原来,每个法庭都有一间房作陪审团合议的会议室,会议室或在法官席右边的墙后,或在左边的墙后,会议室在哪边,陪审团就在哪边,控方的位置就取决于此。陪审团坐哪边,控方的讲台就在哪边。 但不管位置怎样摆,法官永远居于中心位置,控辩双方一左一右形成位置上的平行与对抗就行了。位置的布局已隐隐诠释着各方的地位和作用。不过,虽然控辩双方都有机会走到陪审团面前陈词,控方离陪审团还是更近些,这是否反映出他们对控方说服陪审团的一种倾斜呢? 英国:从招聘广告看人事管理 □罗红琴
2005年8月,罗红琴参加了英国伯明翰市政府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培训项目,曾在该市政府人力资源部实习。 在英国伯明翰,每周都有大量的招聘广告出现在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上。与国内招聘广告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对应聘人的年龄、性别、工作经历或身高作出规定。从这些广告中,你不难看出英国的人事管理理念。 下面是一则伯明翰监狱招聘管理人员的广告。它对其中两个职位的要求是这样的: 职位一:管理官员 1.能和各层次的人沟通;2.能收集和输入数据;3.能进行文书工作;4.能处理电话和一般诉求。起薪为每年12690英镑,根据工作业绩最高可上升至每年15646英镑。 职位二:安全部门的主管官员 1.作为部门领导担负起安全管理和运行的全部职责;2.确保各个管理系统有效运作;3.按照监狱管理制度和规则指导工作。起薪为每年16283英镑,根据工作业绩最高升为每年20583英镑。 …… 从这则广告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人事管理的基本理念:首先是坚持机会平等的原则,即不论性别、年龄、种族和学历,只要具备任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你就可以参加应聘。其次,英国公务员的工作待遇由工作价值决定,个体待遇高低主要与职务工作价值相关,兼顾工作业绩,而且职位不随人走,公务员级别不是他的个人级别,而是他所担任职位的级别。公务员在哪个职位上任职,就享有哪个级别的待遇。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改革公务员制度。目前,英国公务员已经开始进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对公务员招聘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开放式招聘;另一方面,在公务员内部实行能力本位管理。他们不再推行传统意义上的职务晋升,而是根据职位需求普选适合人才,鼓励公务员寻求职业自豪感,鼓励他们朝着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 英国公务员管理的核心特征是,通过竞争性的录用和富有激励的制度确保用人唯贤。基于“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和“能力本位”设计思路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各个职位上工作人员专注于自己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而不用过多地考虑取悦于上级或有权势的领导人。 法国:法庭大门永远敞开 □陈威
2006年9月,陈威参加了由法国司法局与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组织的“百名司法官项目”,曾在法国巴黎和马赛学习半年。 提起巴黎的西岱岛,大家首先肯定会联想到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一般游客可能不知道,在巴黎圣母院往西不到两百米、正对地铁四号线出口的地方,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那就是法国最高司法法院、巴黎上诉法院的所在地。 法院有两个入口:一个专为到这里办事的法律专业人士而设,例如律师、公证人、国家司法官学校的学生等,只要你有相关的法律专业证件,进门就是畅通无阻的;另一个入口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只要你有在法国合法停留的证件,再经过一个简单但严格的安检,你就可以进入法院内部参观,所以你经常会看到一队肤色各异的游客在这个入口排着队等待参观。 在法国,每一座法院大楼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博物馆,法国最高司法法院更是一个典范。早就有消息说,要把这两级法院搬到新的办公大楼,而把这幢古建筑改成法国的法院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精美的壁画、雕像、灯饰,工作人员会很自豪地告诉你,这个是十几世纪谁谁谁的作品,那个有几百年的历史。 如果你想体验一下法国法庭的气氛,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你要做的只是找到你感兴趣的法庭,轻轻推开法庭厚重的大门,在法庭最后的几排座位上找一个位置静静地坐下来就好了。旁听者只会在法官或者陪审团合议的时候才会被请出法庭,因为“审判是公开的,合议是秘密的”,这在法国诉讼法里是一项重要原则。同行的法官告诉我,法国的法院开庭都是公开的(当然也有例外,如涉及到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的案件),不管你到法庭出于什么目的,或者仅仅是出于好奇,法庭的大门永远对公众敞开。 在法国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参观访问了十几家法院,其中有上诉法院和最高司法法院,也有劳动争议法庭这样的基层一审法院,总体的感觉是比较亲民、宽松。一审法院一般都没有门卫,只有一位工作人员坐在法院门口提供诸如开庭时间、开庭地点等信息。旁听的人坐在法庭里只要不大声喧哗影响法庭的秩序,法警不会向你投来警惕的眼神。当庭上的检察官、律师在唇枪舌剑斗得不亦乐乎时,我还曾见过坐在后排的法警摊开一张报纸很悠闲地看着,就差在身边放上一杯香浓的咖啡了。 从原来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职业法官,到近年来出现的由社区产生的非职业“近民法官”,法国法官给人的感觉不再是高不可攀了。当然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谁又能说把法官这种“神圣”的职业还原成“争议裁决者”的本来面目不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呢? 德国:柏林的“幸运”与志愿者 □章晓莉
2006年,章晓莉(左一)曾两次参加广州市人事局举办的公共危机管理培训班,同年8月赴德国柏林和汉堡学习。 在德国学习时,我曾问及最近一次对德国有重大影响的灾难事故,他们将记忆延伸到上个世纪70年代,然后笑着说,“论实践经验,我们远远不如你们,但我们不敢懈怠,每年都会举行各种灾难应急演习”。 德国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和预防意识让我感触良深。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德国把增强国民危机意识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利用“危机预防信息系统”向人们提供各种自我保护的知识。各州、市政府都有具体的应对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恐怖袭击等紧急救援的预(报)警系统和紧急救援预案。 以柏林为例:柏林是一个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每年要举办数十场大规模的活动,但从未发生过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究其原因,扎实的防范措施与有序的严格管理是柏林能够如此“幸运”的根本原因。每次大型活动之前,消防部门都会与警察、建筑监理等相关部门共同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订出详细的风险控制、预警、应急和救援预案。 在德国,负责灾难救助的有三支队伍:消防中心、技术救援协会和事故医院。消防中心,负责所有紧急救援的消防工作。技术救援协会,主要负责组织、教育、培训民众参与紧急救援工作,普及和强化民众的紧急救援意识、知识和技能。事故医院,主要承担伤病员的急救与治疗。他们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一个全民参与、平战结合的立体网络防御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志愿者队伍,德国人称之为“荣誉工作者”,各行各业、各年龄层次的公民都有人参与其中。志愿者的义务工作构成了德国救助体系的基础。德国人认为参与志愿救助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并且可以锻炼能力,广交朋友,因此乐意不取任何报酬地参加救助活动。 志愿者一般都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救助培训,普遍掌握了一两种救援技能,队伍的专业性很强。同时,志愿服务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不仅表现在参与者众多,还表现在志愿者供职单位的配合,只要社会需要,志愿者可随时获准离开岗位投入到救助服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