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跨海列车顺利抵达北京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2日08:30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乘客走出北京火车站。 本报记者 李小岗 摄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特派记者 刘艳)今天早晨7点35分,北京西客站,首趟三亚直达北京的T202次跨海列车,在经过近36个小时的行程后,徐徐靠站。179名从三亚出发的旅客,首次坐火车从祖国最南端的城市,来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 虽说坐火车一路北上最能感受从南到北气温的变化,但是一直呆在空调列车中,一下火车还是被北京清晨微凉的天气冻了一下。火车抵达北京的时间比预定时间晚了54分钟。记者感受到,在全国最大的枢纽站郑州站停靠的时间比时刻表上的时间长了一些。 火车晚点并没有影响车上旅客的好心情,火车靠站后,大包小包、拖家带口地依次下车。而从三亚一路坐过来的179名旅客心情更是不一样。 在三亚过完冬后返回北京的一对老夫妇对此次旅途显然非常满意,老太太高兴地说,一路过来非常的平稳,几乎没有任何感觉,今年年底再去三亚的时候,还会选择坐火车。 熙熙攘攘的北京西站看上去并没有因为这趟有着特别意义的列车有着任何改变,但是在北京西站台上,终于有了电子显示屏上闪烁的“三亚-北京西”的字幕,在北京西站的售票大厅内,滚动显示屏随时滚动着“北京西-三亚”的相关信息,在接站口,也出现了翘首以待从天涯海角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 记者跟车33小时 像打了一次“火的”到北京 拎着手提电脑到餐车写稿子 36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在北京时间4月21日清晨7点45分,坐着三亚进京的首发列车,从天涯海角来到3000多公里外的首都北京。虽然5个小时后的现在,我们已经又在返回天涯的火车上,但是这一路北上的行进轨迹,除了每天发回的新闻稿件中记录的客观存在外,还有许多内心的东西需要梳理和记录。 每一次外出采访,都是一次很有趣的过程,包括这一次几乎没怎么挨着地面的采访。这也许就是当记者所拥有的福气。 从三亚一上火车,就要开始忙着采访、写稿、发稿。感冒发烧,找不到电源保证发稿写稿,网络没有信号,在上火车之前,这些已经出现或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都已经考虑在内。幸运的是,火车上有人找我们来了,原来是广州客运段的宣传人员。在他们和列车乘务员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到餐车进行工作,终于不用再抱着手提电脑到处乱窜。 火车毕竟是火车,再好也不能指望像在家里一样舒服。上铺与天花板之间的距离不到50厘米,身手不够矫捷很难保证上去时不出现什么意外。爬上床后还得直接卧倒,因为上面就是个子小的人都要躬着背、低着头。 钻隧道上网信号“掉”个不停 每次旅程之后都会带着无限希望。希望无线上网技术再先进一些。 这次在火车上,我们和报社值班主任终于用上了对我们来说很先进的聊天系统传稿“技术”,以避免像以往一样用电子邮件发送无法及时确认,最后不得不又心急火燎地重新发送的情况。 但是科技还是无法做到以人为本的,无线上网技术经常受到无线网络的局限,任何情况下都可能没有信号。于是坐在办公室的人就会看到某个“我的好友”狂掉下去,尤其碰到隧道多的路段,一进隧道就“掉”下去,而且好不容易恢复了刚爬上来,下一个隧道来了,又“掉”下去了。 走出火车站,踩在地面上那种踏实的感觉又回来了,虽然几个小时后又要重回火车。 打“火的”到北京遥望天安门 2007年4月21日上午8点至10点间,我们在北京的两个小时这样度过:打车直奔天安门广场,顺路吃了早饭,夹杂在大批游客中间遥望雄伟的天安门,买了两份报纸,重回北京西站。感觉像打了一次“火的”到北京,吃了顿早饭,又打“火的”回去了。 后来得知,此次我们出去的三路记者都已经顺利抵达目的地,完成任务。上海方面军于4月20日早上抵达目的地,作战员准备欣赏一下外滩风光就返回;而广州方面军的同志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正在小聚。三方面军有望23日在海口胜利会师。 本报特派记者 刘艳 2007年4月21日中午12点57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