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朱刚是从书店街走出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08:53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通讯员 于曰良 本报记者 姚媛媛

  【金陵晚报报道】花牌楼曾有个著名的书店街——见到《金陵晚报》这则报道后,南京一位90岁的老人激动又感慨。他不是普通的老人,他就是南京鼎鼎大名的教育家——朱刚。在看到本报关于花牌楼书店街的报道后,朱老通过朋友联系到了记者,感慨万千地说:“我就是从花牌楼的书店街走出来的!”

  年轻时没事就去书店街

  朱刚老先生是南京著名教育家,先后主办过六所学校:南京第一中学、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市级机关业余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南京育才职业大学和中华育才职业学校。今年90岁的他天天看报,平时是自己每天三次下楼开信箱要拿七种报纸,住在医院的时候就由女儿一份不少地送到病房。他看到《金陵晚报》报道的花牌楼书店一条街的往事,非常兴奋又感慨,引起了对往年的回忆。他兴奋地说:那时的花牌楼书店多,买书的人多,看书的人也多,当时20岁的他,正是在花牌楼旧书店里看了进步书刊,才发现了光明与真理,向往延安,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朱老回忆说,他出生在南京中山门外苜蓿园,家庭生活条件很差,小时候读私塾的四书五经,枯燥无味,因此说不上爱读书。有一天,来了一位陶行知的学生陈性松老师,他上课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给学生们讲故事,讲了很多教材上没有的故事,而朱刚也因此爱上了读书,但是却没有条件买书。1936年,19岁的朱刚进入大校场飞机修理厂当工人,平时厂里没事,朱刚就一个人进光华门,经过很远的距离,直奔花牌楼书店街。

  书店伙计从不赶人

  朱刚说,花牌楼的书店一条街是个好地方,他记得正中书店的书门类多,教材多;共和书店除了卖书以外,还卖报章杂志;开明书店的外国书多,进步书也多;最大的书店是商务印书馆,新书多,价格也便宜。总之,书店街上什么书都有,有卖古书的,有卖最新的书的,还有卖各种报章杂志,古今中外,无奇不有。

  “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书店的老板、伙计们都很热情诚恳,从来不赶人,也不歧视那些只看不买书的穷孩子。”他说,那时候他就是穿着飞机修理厂的工装服,翻翻这本书,看看那本书,从这个店跑到那个店,一站就是半天,就算他什么都不买,伙计都是笑脸相送。

  《西行漫记》吸引了他

  1936年到1937年,北京、天津、上海的学生很多到南京来,请愿、静坐、游行,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日,收复失地。朱刚很支持他们,也对国民政府不抗日十分不满,可是没有人告诉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只能天天上班报到后,再偷偷溜进城里,去书店街看书,在书中寻找答案。

  有一天,他又到花牌楼书店一条街看书,在商务印书馆书店里,他看到了《西行漫记》。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片深深吸引了他。通过这本书,他知道了许多传奇英雄人物,正在遥远的北方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从这本书里,他第一次认识了毛泽东、朱德等人,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对他们充满了尊敬与向往。

  抱着孩子参加革命

  不久,他又在花牌楼的开明书店里,看到沈钧儒编写的《抗战三日刊》,在其中发现了延安招生启事。朱刚顿时萌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到延安去上抗大。可是,当时他新婚的妻子正要临产,没能成行。等到儿子出生后,朱刚随着飞机修理厂撤退到衡阳,他联络了厂里4个青年工人,决心投奔延安。1938年6月,朱刚与妻子抱着儿子,与其他4个人从衡阳出发,辗转长沙、武汉,终于到了延安。之后,他上了抗大,当时有关同志安排朱刚夫妇的儿子进幼稚园时,很敬佩地说,在当时来延安的青年中,他们是唯一抱着孩子参加革命的夫妇。

  进入抗大3个月后,朱刚实现了愿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抗大毕业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历任许多学校的校长,成了著名的教育家。

  看到本报报道后,朱老回忆起在花牌楼书店街看书的那段经历,感慨万千。他说,尽管花牌楼书店街已经消失,物是人非,但是每次走到杨公井古籍书店门口,仍然忘不掉当年书店街的繁华景象,毕竟他是从这里找到了自己想要走的是怎样一条路,也可以说他是从花牌楼书店街走出来的。

  (编辑木一)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