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官方民间共扛假货风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香港官方民间共扛假货风波
本报与香港《明报》合作推选的“优质诚信商号”在港有44家,均为值得信赖的购物场所。文/本报香港特派记者

  邱瑞贤

  图 /记者黎旭阳

  进入4月以来,香港九龙表行的生意急跌两成。经理周志强每天向内地游客重复:“我们的劳力士绝对是真货……”一扭头,他向记者展现一个无奈的笑容,“50年老店还从没被人这样怀疑过,我的解释很可笑。”

  上任才一个月的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田北俊正为“假货事件”焦头烂额,率队赴京。他透露自央视曝光有店铺涉嫌售卖假货后,4月上旬内地游客减幅达9%;预计今年五一期间减幅持续。在尖沙咀等商业旺地,成群内地游客涌进各家商铺购物时,用怀疑和谨慎取代过往的干脆和潇洒。

  与此同时,一直被默认的旅游界的“零团费”潜规则也随着事件浮出水面。政府为“自救”,不惜下狠药延长购物退货期,却引来香港导游总工会忧心影响收入,酝酿五一黄金周期间罢工。

  在专家看来,一次“假货事件”似乎并不应该有如此大的媒体效应,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事件背景恰好在香港——从某种意义而言,香港政府处理这次诚信危机中的“高调”自救让内地人大开了眼界。

  位于九龙土瓜湾九龙城道的皇室钟表珠宝店和红磡民乐街的博览环球珠宝展览厅,是此前被央视暗访记者曝光的两大“黑店”。记者调查发现,就开在民居之中的店铺,却从未有香港人“帮衬”过。

  “黑店”一家闭门一家谨慎

  傍晚的九龙土瓜湾有点冷清,皇室钟表珠宝店并不好找,一问路边的凉茶铺老板,他说不清楚九龙城道的位置,却对这个店子所在地了如指掌。“就是电视台说骗人的那家店嘛,早关门了,你还要去买东西?别去了。”他好心提醒。

  皇室钟表珠宝店实际上不是一家店,而是一整排商铺。在短短的一段小路上,相连的七八家商铺清一色铁闸紧闭。在皇室钟表珠宝店的玻璃门上,一张香港旅游发展局贴上的“正货之都”宣传画引人注目,写着“齐来支持正版货,香港经济靠你我”。据说海关来查验的那一天就贴上了,与旁边紧闭的铁闸相对,彰显政府的一种鲜明态度。

  记者拨打了该店在报纸上公布的退货电话,接电话的是一名小姐,她礼貌地告诉记者如何退货,手表是在14日内购买的可以退款。但关于店铺接下来的打算以及上级反应,一概不知。有市民说,这一带的商铺以前都是做类似生意的,现在已经关闭了大半。

  另一家被曝光的博览环球珠宝展览厅则在海关的检查中暂时过关。这家珠宝店门面虽大,但进去须九曲八拐,先是一个号称用黄金打造的“金厕所”,拐过一扇屏风才是足足有200平方米的偌大珠宝展销厅。

  店里顾客十分稀少,店员是顾客的数倍。一个来自内地的旅行团刚刚被带进来,来自天津的赵女士看起来很兴奋,似乎并不太清楚该店最近的“事迹”。记者跟她攀谈时,立即有几位店员警惕地聚拢过来,并迅速把她带到展销厅去。作为“散客”出现而非随团而来的记者引起了店员的高度注意,当记者询问一条项链的成色时,她马上主动解释,“最近风声紧,我们怎么可能会卖假货呢?”

  据香港旅发局提供的资料,去年至今共收到8宗涉及博览环球的投诉,顾客购买钻饰后认为货不对板,要求退款;而香港旅游业议会的数据显示,自从2002年开始有退款安排以来,共有60多宗涉及博览环球的个案,主要问题并非假货,而是顾客认为货品与实际价值不符。

  这两家被曝光的店铺的位置有一个共同特点——均非商业旺地,在横街窄巷中“异军突起”,形成一个若即若离的“珠宝手表购物圈”。家住这条街的香港市民李国祥说,他老早就知道这些店子,起初只是一两家,这两三年间越开越多,越开越红火。“谁会进去买?多数都是说普通话的内地游客来买,一辆辆大巴载来,人进去后好长一段时间才出来。”

  “在香港卖假货是很大罪的,这些应该不是假的,只是不值钱。香港人自己肯定不会来这些店买东西,我们要买珠宝一般都到大牌子的连锁店去,要么去专柜。街上卖的很多手机连牌子都没听过,号称进口,可能是早就被淘汰了的品种。”他说。

  正货商家:给你8折就该怀疑

  依靠游客的香港商业,诚信环境在事件中受到的打击非常明显。旺角西洋菜街上的九龙表行是本报推选出的“港澳优质诚信商号”之一。店铺外的橱窗上,大大的本报“优质诚信商号”标志十分显眼。

  “我们卖正货的商家受了连累。”该店经理周志强告诉记者,在香港从事钟表生意已经50多年的他,从来没有遇过如此尴尬的时刻。“最近一有内地客人来,就肯定要问,你们这劳力士真的还是假的,怎么证明是真的?我解释来解释去,觉得真是无奈。”反映在营业额上,则是4月份以来急速下降了两成。

  “在香港,正规的品牌连锁专卖店都有一系列严苛的行规。像我们代理的劳力士,供货商要求专门设立劳力士的专柜,销售的品种和数量一点都不能随意。”在价钱上供货商要求约定的零售商“寸土不让”——“我们最低只能给出9折的价钱,不要说5折,如果有专卖店给你8折的价钱,你都应该先怀疑。”

  铁定价格使正规的特约零售商根本不可能在售价上获得空间,“我们难以挤出水分来给导游,让他们带游客来,还不如自己零售实际。对于名牌来说,其实全球的价钱差距并不大,香港主要是占了税收优势,因为免税才有了在香港买名表的传统,但是这种税收造成的差价不可能超过手表价值的10%。”

  “诱饵”销售属法例灰色地带

  事实上,在“假货事件”纷扰近一个月后,不少习惯去香港购物的游客有了另一种思考。习惯“自由行”的广州市民方小姐就很平静,“在去之前只要上网查查相关的价钱,心里就有数了,差价太大肯定有问题。消费者本身也应该有一定的辨别力和心理承受力啊。市场本来就是自由的,愿买愿卖,买东西之前自己要先擦亮双眼。”

  周志强坦言,在香港的商家眼里,不难发现内地游客有着不同的类别。其中,来自南方沿海城市的游客多数比较理性,对商品本身的了解也比较充分,因此对贵重商品的购买冲动性比较低;而来自内陆城市、到香港购物经验较少的游客则多属“冲动型”,比较容易受到诱惑,出手也阔绰。“很多客人连手表的几个国际名牌都没弄清楚,一些不规范店铺的店员一夸大说辞,他们就相信了。”

  在香港旅发局印发的“香港游系列消费提示”中指出,在香港购物根据《货品售卖条例》规定,如商品不符合可销售品质,消费者可以退货、退款、修理或开立信用状以购买等值的商品等。但香港的市场经济发达,多数商品没有价格管制,同一件商品在不同商店售价可能有很大差别。消费者购买后如果发现其他商家的价格较低廉,也不能以价格高为由要求退货。

  在4月中旬香港海关组织的严密检查中,一些店铺虽然被投诉累累,却因为难被“入罪”而过关,“博览环球”就是其中之一。香港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常任秘书长郑汝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以诱饵方式或强迫销售手法来营商的行为,本身就是现有香港法例的灰色地带。

  她透露,目前不少投诉未必涉及假货或违反商品说明,而是以不公平或误导手法,令消费者被骗购物。如推介一种产品后又以诱饵来提议消费者购买另一种价钱更贵的商品,或者雇请一些中间人来营造一种热烈的销售环境,使消费者不知不觉中自愿购物,这些手法隐蔽性强,消费者过后投诉又难以处理,海关和警方认为无法可依。

  因此,政府正在研究引入《营商手法法例》,来堵塞法例漏洞。但是她坦言,即使有法例,在具体操作上有很高难度。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