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风格大众深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06:1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大报风格大众深度
大报风格大众深度
大报风格大众深度
大报风格大众深度
大报风格大众深度
大报风格大众深度
大报风格大众深度
大报风格大众深度
大报风格大众深度
时值《新闻蓝页》开版一周年暨《深蓝》出版之际,市委宣传部及广东五大高校新闻学院专家齐集本报进行研讨

  集合全广东5大高校的一流传媒专家来为一个版面“会诊”,这绝对是空前的阵容。4月27日下午,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新闻蓝页》开版一周年及《深蓝》出版座谈会在本报采编大楼召开,市委宣传部领导、传媒学界代表、广告公司及企业代表和本报几位特殊的读者展开一个独特的研讨——“党报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新闻蓝页》的价值是什么?《新闻蓝页》是新闻快餐时代的一煲老火靓汤!”专家们真挚而精妙的点评,如溪流汇入我们心中,化作前行的力量。

  文/本报记者邱瑞贤、杜安娜、李颖、胡瑛 图/本报记者高鹤涛

  2007年4月,《新闻蓝页》走到一周岁,作品集《深蓝》也出版了。

  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首先深情回顾了这个品牌的创立。“《新闻蓝页》这个版面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格局下应运而生。2006年3月,报社领导不约而同想到要建立一个面向高端读者的新的拳头栏目,一个有广州日报特色的深度报道品牌。”

  “当时的定位还不是很明晰,只是大致决定报道的风格应该客观真实,并具有一定的深度。《新闻蓝页》的原班人马都是从报社各个部门抽调具有这方面潜质的记者。这一支年轻的队伍在悉心摸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特色,他们提出‘像大海一样深邃,像天空一样湛蓝’这个看起来很‘浪漫’的口号;在版面语言上,形成了简洁、深刻,不带感情色彩的风格。”

  成长到一周岁的《新闻蓝页》,给学界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在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首程眼里,《新闻蓝页》是“新闻快餐时代里,一煲丰富广州媒体市场的老火靓汤”;“不是宏大叙事风格,而是贴近读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董天策这样看待《新闻蓝页》的报道;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幸则说,以前的深度报道让他看完后很累,但《新闻蓝页》的深度报道让他看完后觉得很轻松;对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郭光华来说,《新闻蓝页》即使在同题报道中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观点,他看出“蓝页记者”有“实事求是之心”;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龙波则从《新闻蓝页》中看到一个品牌和一支分外能作战的队伍。

  作为南方最有分量的传媒学界代表,五大高校的专家们为《新闻蓝页》开出的“会诊单”上,个个点子都力透纸背。

  王首程说他思考的是,这个版面在前进的路上能不能走得更远更好?他认为首先要找准定位,慎重思考媒体价值观与受众价值观的差异,对读者进行细分研究,进一步缩小距离。其次,应该深刻地挖掘接近性的意义,调整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对深度报道体制问题的思考。“每篇深度报道都是单兵作战,怎样使记者能在完成深度报道中抵制各种诱惑,怎样利用整体意识攻坚,值得深入探讨。”

  “我们要通过这个阵地,培养出一批名记者,真正打响自己的品牌。”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哲夫指出。

  《新闻蓝页》是《广州日报》的一个品牌。前来参加座谈的广东平成广告公司运营总监赖莎说,从影响力上而言,《广州日报》可以算得上“广东地区的CCTV”,而《新闻蓝页》更有着特殊的品牌价值。

  此外,参与座谈会的还有我们一批特殊的“名读者”,包括因为写出《明朝那些事儿》而成为网络当红作家的当年明月、职业报料人杨明伟和通过海选参加本报“行走亚洲”大型系列报道的亚洲记者史安伟。

  “嘉宾们的发言让我们觉得这个新闻产品非常有发展前景,让我们共享媒体在社会转型期发展和改革的快感!”本报总编辑李婉芬意味深长地为座谈会作总结。

  李哲夫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是创新也是挑战

  《新闻蓝页》这个版面从创立以来,市委宣传部一直很关注,党报开辟深度报道的专门版面,在我们的视野里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挑战。经过一年的磨合,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一些教训,写出了很有影响力的稿件。

  作为深度报道,我有一些建议,首先要谨慎准确,这是对报道权威性的保证,记者在下笔时要想到自己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其次要创新,写出来的东西要好看,让读者有阅读的兴趣。

  龙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

  注意避免引起风波

  在当今媒体纷呈,格局突变的形势之下,网络、电视以及其他媒体越来越发达,报纸与它们拼的不是信息量而是深度。

  党报做深度报道,必然会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一些敏感题材而引来一定的风波,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努力——首先,吃透法律、法规和政策;其次要抓住受众的定位,要培养潜读者,为报纸的后续发展培养“潜力股”;最后要提高记者素质,让报纸呈现出来的东西最贴切反映被采访对象的原意。

  董天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定位决定品牌差异

  《新闻蓝页》的报道在业界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的诞生是深度报道走向专业化之后的产物。党报深度报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发的深度报道阶段,以解释性报道居多。20世纪前期,瞿秋白、范长江是这个时代的深度报道大师。第二个自觉地深度报道阶段,分析性报道开始流行。第三阶段,深度报道专业化阶段。

  《新闻蓝页》的题材具有一定的新闻热度和社会意义,它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贴近读者。

  王首程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蓝页有效引导舆论

  《新闻蓝页》是新闻快餐时代的老火靓汤,丰富了广州媒体市场。

  《新闻蓝页》也是主流媒体释放自身影响力的平台。媒体从理论的、观点的、引导的,转向信息的、故事的,由单点向多点引导转变。《新闻蓝页》有效地引导了舆论,释放正面的影响力,迎合了媒体发展的趋势。

  蓝页的选题视野广阔,观点多元。报道理性客观,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原则,体现了大报品格。蓝页很注意和读者之间的互动。

  李幸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奇妙的深度报道

  我看了《新闻蓝页》的作品集《深蓝》后觉得读起来很轻松。《新闻蓝页》的选题符合广州市民的需要,符合《广州日报》读者的需要,而且我相信会赢得更多的读者。

  《新闻蓝页》的报道经常会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三四百字,这样读下来就会很轻松,节奏掌握得很好。另外,《新闻蓝页》有一些介入式报道很好,比如在救助站体验24小时,让记者代替读者去体验,这对读者来讲非常好。

  郭光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党报社会责任感更强

  党报在媒体竞争中是有优势的。首先,党报拥有几十年培养的公信力,在澄清事实、揭示真相、获取信息资源是有优势的,不会像一些小报报道那样哗众取宠;其次,党报采编人员的素质比一般媒体要高,队伍稳定,社会责任感也更强,政治觉悟也更高。

  《新闻蓝页》的报道选题精当,即使是同题报道也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观点。另外,《新闻蓝页》的报道态度客观、公正、平衡,经常能在报道中看到各方观点,“蓝页”的记者有着实事求是之心。

  朱学东

  《南风窗》杂志社总编辑

  人性关怀最打动人

  作为同行,我感觉《广州日报》的深度报道与《南风窗》不完全一样,这与双方的媒体定位不同有关。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对人性的关怀最能打动人,这是不同媒体的共同特性。

  作为党报的深度报道版面,我建议《广州日报》充分利用党政部门掌握的新闻资源来展开报道。在读者上,只有创造需求才能引导需求,《新闻蓝页》应努力做吸引年轻读者的新闻,引导有相同价值观的人来阅读。

  吴晓波

  CCCR中国消费者认知研究中心主任

  浅阅读时代需要深度

  作为一家强势媒体,《广州日报》未来要加强内容、读者、广告三种资源间的互动。这三者重合度越高,影响力越大,竞争力越强,但是互动并不等于报纸拿新闻的公信力寻租。

  《广州日报》在浅阅读时代谈深度报道,混媒体时代谈党报的引导性,充分体现了《广州日报》要做大都会报的决心,“新广州,大未来”背后的战略规划离不开对读者资源的开发,可以从读者规模中找出结构特征。

  赖莎

  广东平成广告公司运营总监

  更多追求“脱报”价值

  从品牌经营的角度,我们要看两点:第一,对谁说;第二,对谁经营。《新闻蓝页》有着特殊的品牌价值,要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在我们广告人的眼里,《广州日报》在广东地区的影响力犹如“广东的CCTV”。

  《新闻蓝页》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特品牌,应追求“大众的深度”。我建议《新闻蓝页》的选题可以增加互动性,追求更多“脱报价值”,利用大洋网等平台建立一个与读者互动的、交流的平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