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骨髓前,他打动了母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5日14:00 新民晚报

  潘逸峰,1985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全市第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第19名成功捐献的大学生。最近他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

  2006年9月,潘逸峰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北京一名17岁少女。对于这件事,潘逸峰看得很淡:“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我来说,只是尽了微薄之力,而对于受助者来说,就是整个生命和世界。”

  反复交流说服母亲

  2005年,潘逸峰听说上海市造血干细胞库血液样本短缺,在他的提议下,他所在的团支部组织了一次骨髓捐献活动。潘逸峰不仅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也是最活跃的参与者。在他的鼓动下,全年级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了捐献活动。

  时隔一年,潘逸峰接到上海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一名北京17岁女患者的白细胞一类配型和他相符,问他是否愿意做二类配型。“没问题。”潘逸峰干脆的回答倒让电话那头的医生有些意外。

  但是,他母亲得知后,立即反对。为了说服母亲,潘逸峰上网查了很多资料给母亲看,连续和母亲谈了几个晚上。母亲终于被他渴望救人的信念打动了。去年9月12日、13日,他在华山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

  经历坎坷不忘感恩

  这个笑起来一脸阳光的大男孩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小学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挑起家中的担子;高三临考前,他父亲因病去世,患病原因是劳累过度。

  潘逸峰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他说,帮助过他的人很多,他感谢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抱怨?

  学习之余,潘逸峰参加了不少志愿者活动,为“国际教师教育论坛”、“第二届全国民工子女教育研讨会”担任志愿者、给残疾人义务家教、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时间已超过350个小时。

  潘逸峰说,他一直记得,有一年元旦他参加与外来务工者联欢的志愿活动,那些外来务工者也是十八九岁,却因贫不得不辍学出来打工,“他们都问我,大学是怎样的。他们的眼神,我永远忘不了。”潘逸峰说,和他们相比,自己已经很幸运了,他感激身边的一切。

  本报记者鲁哲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