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推荐:新中产阶层遭遇精英联盟权力排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09:34 金羊网-新快报

  他山之石 可攻玉

  ■张宛丽

  从职业构成、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来看,“新中产阶层”比起工人、农民来,在学历、文化素养、思想观念、专业技术知识、就业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从理论上讲,他们堪为“精英”。然而,他们的发展机会和抱负成就并不如精英们所期望的那样自如,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如坠陷阱。这种现象在深层结构上确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独特性在起作用。

  独特性之一是其发展遭遇了来自精英联盟的权力排斥。这种“精英排斥”是利用行政赋权获取社会资源而独霸发展机会、独吞利益结果的社会排斥现象。排斥的结果对个体而言,就业和发展机会不公,前景不明,难以理性预期,不能仅凭自己的文化、专业技术等资本和“本事”进入高报酬、高福利、好环境的就业岗位。而于整体,其向上流动及发展机会受阻。

  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中间层的扩张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空间的开放,“市场型进入”为新中产阶层流动的主导形式;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其向上流动趋缓,向下流动增速;在单位、部门中,徘徊于较低职位或边缘,上升空间和发展机会受阻。就社会结构而论,这改变和扭曲了市场竞争中具有起点公平的“后致性”(靠个人后天的受教育及专业努力等因素)原则,“先赋性”(靠家庭、血缘背景等先赋因素)的地位分配机制作用增强,失去了一个靠后天努力、公平、有序竞争获得体面的社会地位的阶层示范效应。

  中国目前大致存在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即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受这三种关系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产阶层的来源可对应地区分为三种进入渠道,即行政型进入、市场型进入和社会网络型进入。

  在这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中,权力授予关系的作用,对新中产阶层的发育,特别是对以市场交换关系为背景的成员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权力依附与制约关系,以致会以权力优势建构出一定的排斥关系———新中产阶层中的中下层向上流动进入上层的机会很少,对社会的影响力有限。其结果是,在新中产阶层内部形成一种以权力为核心评价的金字塔型的不平等结构。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特别表现为一种时空压缩的急剧变迁形态,使得新中产阶层的构成具有多元分割的突出特征,即:体制分割。这一群体被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分割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大部分,前者的地位利益比之后者更具有制度保障和权力优势。

  多元分割使得该阶层群体很难形成阶层内认同和社会认同,面临着难以整合阶层力量的困境。如此状态,于阶层群体而言,很难维护自身权益,于社会有所作为;而于个体,在无预期的竞争风险和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下,难以实现理想目标。

  如此,作为一个具有缓和贫富分化结构功能意义的社会阶层———时下中国社会的新中产阶层,很可能尚未发育成型即遭遇“两极分化”:要么与社会上层结盟,变质为权力与资本的附庸而失去“草根基础”———彰显社会进步的公正性———依靠个人正当努力和社会保障,公正获取社会资源和发展结果;要么滑入社会下层,失去“精英”———经市场竞争、平等交换而取得社会成就的社会示范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摘编自最新一期的《人民论坛》)

  (Robby/编制)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