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论:生活品质评比,是多数人的还是少数人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00:05 红网
新华网报道,5月13日,由国家发改委主持的“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研究课题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据报道,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需要将生活品质的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包括经济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人们满意程度。课题组选择杭州为范本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归纳中外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要求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提出了包括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教育与文化娱乐、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在内的5大类45个指标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 实际上,所谓“宜居城市”、“最适合投资的城市”、“最适合旅游的城市”、“最浪漫的城市”等等名目,这类的评价、评比、评选在新闻媒体上“亮相”的频率越来越高,可信度却每况愈下。这不仅仅与这类活动的“见钱眼开”倾向有关,也因为由此爆出了许多超出人们意识常识的结论,跳出了一群群颠倒黑白、标新立异的专家,搞出了官方红头文件命令集体短信投票的闹剧。发展到现在,很多评比实际上就接近于交版面费发表论文和自费出书,除了出钱者自我欣赏、自我标榜之外,已经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国家一个权威部门举办的“生活品质”评比,许多招摇撞骗的评比当然不能与之同日而语,这一项评比在指标确定、蓝本选择等方面吸收了中外经验,从理论上来讲具备了很强的科学性。然而不能忽视的关键问题是,用以评比的“生活品质”导向,是多数人的,还是少数人? 这个问题常常被人有意无意的过滤掉。很多时候,少数人的生活品质是建立在多数人的生活“不品质”之上的,比如一些城市为了提高主干道汽车行驶速度,就搞成高速公路般的全封闭、撤消人行横道、公交车全部绕行,老百姓要过马路找地下通道或步行桥常常要迂回走上几公里;还比如“有助于提高城市品位和生活品质”的高尔夫球场、高档别墅群等建筑,常常背后隐藏着原农村住民的伤痛和无奈。近年来,深圳市在各类城市评比中大多榜上有名且都位列前茅,但是在这个城市居住的大多数人却付出了全国最高的公交票价(深圳公交是全国罕见的全面市场化),在相关的城市评价指标中,高票价、豪华车辆却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佐证,这样的评选标准是倾向于谁的,不言而喻。 有些时尚杂志配合娱乐业,举办美女评选,夺魁者的面目常常让人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不是出了问题,但也无伤大雅,同时,主办方往往不会离谱得过分,因为让人屡次怀疑自己的评比最后会失去信任和市场效益。所有对城市的评价、评比、评选也可以有其独立体系及其组成指标,然而像“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一类的评比活动,由政府部门主办,声势浩大,其评比结果一旦诞生就会上升为影响决策的参考性依据,因此就必须有所不同,要考虑到国内各主要城市的地域差别和城市特色,统筹对城市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统计采样,将多数人的生活现状和未来期望作为评比数据的来源,最终得出一份全面、科学而有公信力的评比报告。 稿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