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坍塌的大桥是一封举报信一纸控诉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00:05 红网

  5月13日凌晨5时15分,江苏232省道位于常州漕桥附近的运村运河大桥,西半幅突然坍塌,该桥跨度55米,位于常州南部主干道。据常州市相关政府部门介绍,据现场初步调查了解,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常州当地已成立专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小组,江苏省相关部门也对此高度重视,交通、公路等主要领导均赶赴现场,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处理。(5月14日《新闻晨报》)

  “这座桥有10年了,又不是一座小桥,竟然就这样塌了。”面对坍塌的大桥,附近一位居民虽然不无忧伤,但坍塌的大桥毕竟不会理会人的感受。对当地居民和过往车辆来说,大桥坍塌肯定是一件大事,他们赖以通行且每天都看得见踩得着的大桥,说没有就这样没有了,居民们在情感上一时无法接受。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垮塌的桥最终会被人们淡忘乃至遗忘,但对一座桥的消失,人们的关注和反思并不应该就此结束。

  这样的桥全国每天要垮塌多少?此种现象为何屡禁不绝?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在百度用“大桥+坍塌”搜索了一下,结果竟然达到153000篇。远如重庆綦江彩虹大桥坍塌事故,早已经成为一段“旧闻”,其后各地的大桥坍塌事故“版本”也已翻新了几回。仅进入今年5月,不到两周的时间就有发生了三起:5月9日中午12时50分,江西上饶铅山县鹅湖镇傍罗大桥倒塌;5月11日14时,位于河北承德市南出口的一座在建大桥的辅路墙体坍塌;接着就是常州运村运河大桥……

  这些垮塌的大桥,有的还处于施工期间,“出师未捷身先死”;有的是刚修好,在测试承重时“不堪重负”;更多的是才刚刚建成不到几年,远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匆匆“走完了一生”。大桥坍塌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说是因为“设计缺陷”;有的是因为“超载严重”,有的是因为“过度采砂”;更搞笑的是,一座在建的大桥突然垮塌,有关部门竟然认定是“桥面材质风化”。

  每每类似的事故发生,人们已习惯用赵州桥千年不倒的例证,来说明我们中国人并不是只会修“豆腐渣”工程。也许我们真没有必要拿赵州桥来比,因为现在的桥与古代的桥所承担的任务、面临的环境都不可同日而语,导致其倒塌的原因也可千差万别,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在这个建设工程中的某个环节、某个参与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疏漏,而这个漏洞究其根本还是与相关的责任方难脱干系。

  现在的工程形式上走的都是招标程序,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暗箱操作,谁和主管项目的领导关系好,谁就可以中标,看似科学合理的做法一到实际工作中就变成了“人性化”。另外,因为工程层层转包,许多不符合要求的施工单位也混进了进来,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往往又使用不符合安全质量的施工器材,在施工中违规作业,最终导致了事故的频繁发生。

  但令人奇怪的是,在人们痛心疾首的同时,却并没有见到有多少人为大桥的垮塌负责。或者只是处理几个“小虾米”,却放走了“大鱼”。

  一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大桥,在丝毫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之前就轰然倒塌了,这一点必须给人们一个交代。修建桥梁的钱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由纳税人的每一分每一厘贡献的,岂能轻飘飘地就这样散落到河水中打了水漂?必须要有人为垮塌的大桥担责。如果这样的“豆腐渣”工程无人担责,更多的“豆腐渣”工程就会频频出现。有关部门不妨把那些坍塌的大桥当着一封举报信、一纸控诉书,尽快查明事故真相。

稿源:红网 作者:陈才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