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肥”的昨天今天明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10:24 新安晚报

  “省会经济圈三市有割不断的渊源”,六安市委书记倪发科说。

  而倪发科对历史的回顾,赋予了省会经济圈战略更多的“纵深感”:合肥、六安、巢湖三市的一体化,既是历史的惯性,又是现实的需求,更是着眼于未来的必然选择。

  历史:“淮军文化圈”

  六安市委书记倪发科在昨天的讲话中回顾了省会经济圈三市之间的历史上的渊源:合肥的肥西县在历史上曾两度划入六安专区,而六安的舒城县是唐朝开元年间,由合肥、庐江分拆而置,解放后,巢湖的庐江县曾一度划入六安专区。因此,三市之间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水相连、地相接、人相亲。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夏冬波则表示,从历史上来看,清代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庐江县、无为州(今无为县)原本就属于庐州府(今合肥市)。而清代后期,李鸿章创建淮军,在变动激烈、色彩斑斓的中国晚清政局中,淮军以不同凡响的姿态,深刻影响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由于地缘的关系,李鸿章重用提携了一大批庐州府的将才士人,涌现出了刘铭传、刘秉章、丁汝昌等一大批浴血奋战、抵御外侮以及在推进祖国近代化方面具有历史功绩的历史名人,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基于这样的研究,夏冬波提出了“淮军文化圈”的概念,认为淮军是最值得省会经济圈重视的人文资源,能起到强化省会经济圈1600万人文化认同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依托淮军文化来发展省会经济圈的旅游产业。

  现实:合肥的“质变”

  而从现实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构建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根据相关专家分析,早在2003年4月,合肥市在制定“千亿规划”时就提出要打造“合肥经济圈”,但是,这一战略并未得到太多响应,原因就在于当时合肥经济规模小,对周边地区带动效应小。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到了2005年末,合肥市经过两年多的扩张发展后,已经发生了“质变”,当年合肥市实现生产总值832亿元。而根据国际通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从地域半径上看,100亿美元正好可以辐射1小时经济圈,而合肥市在2005年正好跨过这样一道门槛,因此,当2006年10月,省会经济圈战略再度提出时,已经不再是一种主观愿望,而是基于合肥自身发展需求的务实性发展战略。

  交通的便捷是经济圈构建的基础条件,随着合肥至六安的高速公路、合肥经六安至武汉的高速铁路、合肥至南京的客运铁路以及合肥集装箱码头、新桥国际机场建设规划的启动,合肥已经成为周边城市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枢纽,这样,合肥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设也为合肥积蓄了辐射六安、巢湖的能量。

  未来:比照“大上海”

  对于构建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的重要性,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作过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从经济总量上看,2006年的合肥相当于上海1990年的水平,两者有15年差距。如果从2006年开始,合肥市每年保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到2020年,合肥经济规模将与现在的上海相当。“届时合肥发展的空间在哪里?”吴存荣这样反问道。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吴存荣称,如果合肥15年后达到上海今天的规模的话,合肥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范围都将远远超过合肥市自身的范围,因此现在提出建设省会经济圈,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决策,这一战略将有利于合肥制定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合肥与六安、巢湖等周边地区在经济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前瞻性的统筹规划与建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报记者 胡旭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