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楼市炒作亟待加重违规成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8日10:16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消息] 4月份,南京江宁一家楼盘出现了2万元底价炒卖房号的情况;前几天,南京长江路上一楼盘临时开盘,150多套房源在5小时内一抢而空,次日,网上便出现了认购人倒卖房号的帖子,每平方米加价2000元,该卖家如果得手,一下子就能赚20多万元。

  在政府三令五申禁止炒卖房号的“高压”之下,为什么楼市还是频频出现“前日刚刚吃进,次日大胆炒卖”这样的炒作行为?一位业内人士一语中的:因为违规成本远远小于违规利益。

  近一时期,政府对楼市的监管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每次政策出台后,总会有人“钻空子”,或者“顶风”违规。有专家认为,原因很简单:缺少相应的“罚则”,即便有了“罚则”,也难以“打”到违规者的“痛处”。

  拿炒卖楼花来说,尽管政府数次强调,这是严重违规行为,但也仅是对中介企业代理销售商品房做出规定,对于市场大多数炒家而言,却没有“板子”能打到他。

  需要提及的是,房管部门已经明确规定,开发商销售商品房时需采取认购方式的,必须实行实名制,未提供有效身份证明者,开发商不得接受其认购。此举初衷是为了堵住炒卖房号的“漏洞”。然而记者采访时,炒家却肯定地答复,“可以做到”在认购书上变更姓名。

  卖家可以在认购的情况下顺利变更姓名,这意味着必须得到开发企业“内线”的接应。不能排除的另一种可能性是,炒卖房号的,有可能就是开发企业或楼盘代理公司的内部人员或亲属。由此可见,楼市炒作行为之所以难以斩断,另一主因是,有开发商作为后台在支撑。

  违规能带来高额利润,而付出的违规成本几乎是“零”,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应有重典治乱,打到炒家的“七寸”,才能致其死命;有关部门千万不要手软,莫让楼市“违规”成为某些人眼里的另类“商机”。 本报记者 汪晓霞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