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泽民推建罗湖 南大门搬山填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8日11:25 南方都市报
第贰拾陆回 上回说到袁庚创造了著名的“蛇口模式”,而就在蛇口试验田搞得风生水起之时,中央对深圳特区的开发也进入到了操作阶段。特区究竟从哪里开发?这在当时还引起一场不小的争论,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江泽民两次力推罗湖。 1980年6月13日早晨,在闷热的天气中,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兼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带着深圳特区新领导班子成员秦文俊、黄施民等登上了开往深圳的列车。新班子上任后,开始着手制订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从全国请来108位一流的规划设计专家、学者,组成一个豪华的特区设计团队。“108将”集中在当时深圳唯一的高级招待所——华侨饭店里,先实地考察深圳全貌,然后借鉴世界各大城市经验,绘制全新的特区蓝图。 两个月后,设计团拟订了特区疆域:北面以山为界,南边以深圳河为界,西至珠江口,东部把可能辟为旅游区的小梅沙也划进来,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这个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7公里的狭长地带,实际可开发的约有110平方公里。市委把规划方案直呈国务院得到批准,并从中央申请到一笔3000万元的贷款,作为“酵母”资金。 开发选方案 初定在罗湖 在特区具体开发步骤上,设计者们开始犹豫不决。据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的秦文俊回忆,最初曾拿出几个方案。一个建议是最先开发福田的上步路片区。但由于经济特区必须要有一个“对外”的衔接口,而上步片区在地理上无法设口岸衔接点,这种设想遭到否决。 “当时大家有个比较一致的想法,就是首先开发靠近香港落马洲片区的深圳地带,也就是现在的皇岗口岸地段。不过这个想法只是停留在民间讨论阶段。因为开设新皇岗口岸,必须要港英政府配合。”秦文俊说,当时深圳市委曾把这种构想向港英当局传递,但没有得到回应,这一方案也只好放弃。 此时,中央要在深圳河对岸划块“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的风声传到了香港,不过并没有引起香港商界的多大关注。此时,香港的一些小商小贩则在无声无息中走过罗湖桥,兜售喇叭裤、牛仔服、打工装,还有电子表、打火机,成了特区的首批“港商”。罗湖口岸源源不断到来的香港人,开始让开发罗湖进入规划者的视野。 “当时便有了首先开发罗湖的设想,那里毗邻香港,又有现成的口岸。计划把罗湖山的两个山包挖走,用挖下的土石填高罗湖口岸的湖塘。”据秦文俊回忆。 大雨泡口岸 江泽民拍板 在意向初定之时,一场大雨让开发罗湖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1980年7月27日上午10时,大雨下了不到两个小时,罗湖一带就成了汪洋泽国,当时市领导和规划专家租赁的新园招待所被水浸半截,规划图纸也被泡在了水中,从罗湖口岸过来的香港旅客不得不卷起裤腿在粪便浮起的泥水中穿行。 吴南生回忆道,“一场大雨使我们认识到应先开发罗湖。这样,既可扩大火车站和口岸的地域,为将来兴建联检大楼和通关桥梁提供土地,又可利用开挖山上土石方填高罗湖铁路东至文锦渡路的低洼地带,使其变成不受水淹、可建高层楼宇的黄金用地。况且,罗湖最接近香港,最能吸引投资者,又可以节约开发的投资。” 对于先开发罗湖的设想,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江泽民在1980年8月来深考察时,便在这场“老天的汇报”中给出了意见。“江泽民同志南下的当天上午,正好赶上了一场暴雨。罗湖口岸到处都是水。”当年那些将高跟鞋举在脑袋上、站在水里等火车的香港女市民的狼狈情景,秦文俊至今还历历在目。 而江泽民也看到了这一幕,后听到秦文俊要汇报开发罗湖的问题,江泽民当场非常爽快地回答:“不必了,老天爷已经给你做了汇报了。”后来江泽民回到广州,跟一些广东省的领导商量特区的规划,在会上还开了个玩笑,他说秦文俊这个家伙呼风唤雨,一下子水淹罗湖。深圳特区建设不从罗湖开始不行,这个规划应该定下来。 方案存分歧 争论被触发 不料先开发罗湖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大战。1980年10月初的一天,深圳市委常委和规划专家在一间用铁皮临时搭成的小会议室里,讨论开发首步的选址问题。 当时负责规划的工程师提出,罗湖片区毗邻香港,搞对外贸易有天然的优势,建议先开发罗湖,解决水患问题,改善国门形象。 这一意见立即引起了在座一位领导的反对,其主要理由是罗湖地势低洼,每年一下大雨必发大水,开发罗湖就等于把钱往水里扔,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而把钱用来搞农田基本建设更现实一些。 特别是在得知中央给了3000万元贷款之后,反对声更加激烈。一位坚决主张开发福田上步的常委当场勃然大怒,拍着桌子质问:“我们是要建设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还是死搬国外所谓加工区的模式?是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还是只靠少数人另搞一套?主要领导是集中精力抓好大事,还是整天埋头同外商谈生意?对外商是一视同仁广泛争取,还是只围绕几个熟人兜小圈子?……” 工程出意外 省委平争论 在一片争议声中,填高罗湖口岸的工程还是上马了。深圳河北岸80万平方米的挖填任务,不出60天便胜利完成。偌大的罗湖山砍去了南边,深圳河北面那片湖塘再也看不见了,平均垫高了1米多,有的地段垫高达1.7米。 秦文俊还清晰地记得,罗湖山填洼地工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有一次工地上的电缆全部被剪断了,结果当时就停了半天电,工程也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再到后来干脆一个电报告到了省委。” 电报中说搬罗湖山填铁路的低洼地没有经过市委常委会讨论,特区开发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上步,而不应该放在罗湖,搬罗湖山是错误的,影响了火车通行,电报中请求省委派人来处理。 收到电报后不几天,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便来到深圳听取意见。经过调查研究,省委认为,深圳总体规划是正确的,应坚决执行。 一个月后的12月8日,分管特区的副总理谷牧和江泽民在任仲夷的陪同下,视察了深圳特区。江泽民在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明确表态,“(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南大门一下雨就泡在水里。我8月份去,就泡在水里,香港来的人,高跟鞋、丝袜子都泡在水里,罗湖、文锦渡无论如何都要搞得最好。”就这样,特区开发之初的第一场争论,因为两场暴雨,在江泽民的力推下得以平息。 (下回预告:江泽民率团赴国外考察自由贸易区,途经香港,由此产生在深圳设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深港史话 罗湖借港资荒地变黄金 特区开发第一步定在罗湖后,“囊中羞涩”成了开发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据当时工程师的粗略计算,第一期开发4平方公里,最少也要投10亿元。中央给的3000万元贷款简直是杯水车薪。 首任深圳市委书记吴南生曾经回忆,当时准备第一步在罗湖开发0.8平方公里,按每平方米投资90元的标准搞好“五通一平”,至少要7000万元的资金。不过开发成功后,可以拿出40万平方米土地作商业用地,就算每平方米收入5000港元,总收入不会少于20亿港元,深圳开发的一盘大棋就下活了。 正当特区开发者一筹莫展的时候,香港同胞出了个“荒地变黄金”的点子。当时有香港朋友向时任深圳市房地产局副局长骆锦星举了香港发展的例子:把荒地、黄土换成金子,香港很快就繁荣起来了。 但是考虑到宪法中的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负责过省委进出口工作的张勋甫提出了一个变通的“补偿贸易法”:深圳出土地、厂房,外商出设备、资金,用此生产的产品赚得的钱,双方分成。此时,第一个和深圳谈生意的港商刘天竹出现了。1980年1月1日,港商刘天竹和深圳谈成了第一笔房地产生意,在现在的东湖公园附近划出一块地方,盖一个东湖丽苑,所得利润按照深圳政府八成五,刘天竹一成五的比例分成。 拿到合同书后,刘天竹马上到香港请人设计出了东湖丽苑的108套新房的图纸。当年春节前后,东湖丽苑登报出售,立即引起了港人的莫大兴趣。当时香港的两室一厅已涨到20万港元,而一河之隔的东湖丽苑,一套又大又好的住房,还不到10万港元,港人争先恐后来订购,108套还在图纸上的房子不几天便一售而空。与此同时,不少香港老板纷纷来深投资盖房,翠竹苑、湖滨楼相继破土奠基。 随后,深圳又调整了与港商的合作方式,从单纯的分售房利润,变为和港商合作盖房,盖成的房子按一定比例分,而这种“合作盖房”又引来了更多的港商、外商,国商大厦、金城大厦、高家花园破土动工。 据秦文俊回忆,合作盖房之外,深圳还采取了土地有偿使用的措施,吸引了大批港人来深做房地产生意。后来,面积仅1平方公里的罗湖小区用1个亿的投资换回了15个亿的回报。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樊卿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莹 本版供图:深圳新闻网 图: 1981年,深圳人铲平罗湖山,拉开了开发罗湖的序幕。图为罗湖山旧貌。 吴南生曾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