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宽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09:52 东方网

  虽说这已不是新近发生的事,但它彰显的理念却是鲜活的,并且永不过时。

  今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骤然奏起“悲怆交响曲”:23岁的韩籍美国学生赵承熙持枪行凶,32人死亡29人受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为之悲痛!在4月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翌日,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草坪上的半圆的石灰岩纪念碑也是33块,其中一块纪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也安放着鲜花和蜡烛。凶手赵承熙“享受”了与32位遇难者同等的“待遇”。由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创办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缘何将凶手也列为悼念对象?这是因为美国人对赵承熙作如是观:凶手8岁随父母从韩国移民到美国,由于文化冲突,未能融入美国社会,最终抑郁成疾。凶手生性孤僻、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社会是有责任的。凶手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受害者。这一惨案警示人们:应该更多地关心新移民的心理健康,而宽容则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赵承熙纪念碑旁留有一位署名“劳拉”的纸条颇为典型地传递了美国人对凶手的宽容态度:“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

  美国人将深受心理疾病所害的赵承熙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充分体现了人性关怀和人间至爱。

  其实,深受心理疾病所害而肆意行凶的,赵承熙之前已有先例,美国人对此同样凸显一种涓滴皆纳的宽容态度和纤毫毕珍的至爱精神。那是1991年11月,一位名叫卢刚的中国留学生,在他刚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学博士学位时,由于心理异常而开枪射杀三位教授和一位同胞。美国人并没有“声讨”卢刚的行凶行为,而是以宽容的态度“原谅”了他,并将这一事件改编成电影《暗物质》,捕捉了那种“身在异乡为异客”时所遭遇的文化混乱、精神恍惚的心境。更为感人的是,遇害的该校副校长安·柯莱瑞的三个兄弟后来捐出一笔资金,成立了“安·柯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金基金会”,用以安慰和促进留学美国的学生的心智健康,旨在减少以至杜绝这类悲剧的发生。安氏家人还以拳拳爱心和款款深情致函卢刚家人:“安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要分担你们的哀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时刻,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我们知道,在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一悲伤。”字里行间洋溢着人间最可珍贵的情感:爱。

  美国文化中的宽容精神,源于伟大的政治家林肯。这位美国史上以博爱著称的总统曾有一句名言:“用爱化解仇恨,用宽容消除敌意,用积极的做法减少消极的因素。”

  宽容的核心是爱。宽容不是虚与委蛇,更不是矫情敷衍,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和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滋润一些、温馨一些、人性化一些,而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锱铢必较,什么都要勾心斗角。宽容是一种爱。用宽容付出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也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来自你的对手,也许来自时间的检验,也许来自众人的“心碑”。我极为欣赏这么一段充满诗意的短语: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