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磁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05:4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本报评论员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与其对话的渠道,是我们前进路上汲取智慧和灵感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世界刚刚起步,成都抓住了机遇,凭借古老的风情、时尚的魅力、先进的理念、创造性的工作……终于让全球首次“非遗节”花落成都,可喜可贺!

  昨天的成都,是文化的盛会,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集蓉城,展示,交流;昨天的成都,是大众的节日,数千名原生态的表演人员、数十万观众,共同狂欢。

  在一个国际性的平台上向普通群众展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普通群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非遗节”一个独特的开场,也是本次“非遗节”的独特所在。

  “非遗节”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有机地将散落在各地的最优秀、最精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聚在一起,通过集中展示,使之发扬光大;有序地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民众聚集到一起,让大家欣赏、陶醉、感动、惊奇、深思,让大众在这里交流、沟通,在交流中传承,在沟通中保护。

  “非遗节”这个磁场有如此吸引力,得益于近年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正如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的评价:“一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比较到位,把保护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这为成功举办遗产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遗节”这个磁场有如此吸引力,得益于成都独特的文化气质: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时尚元素浸润在这个城市人民生活的节拍当中,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和,展示了成都包容力、吸纳力,这种和谐包容的城市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非遗节”的举办营造了非常契合主题的氛围,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汇聚到扩展、交流到传承提供了巨大的向心力。

  “非遗节”这个磁场有如此吸引力,更在于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磁场。市委、市政府较早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金沙”名片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变“输血”为“造血”,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形成了追求地域性与国际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专业性与群众性、认知性与体验性有机结合的一整套独特的保护路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在进行创造活动时汲取智慧和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人民大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保护者,更是参与者、传承者。大众的参与是决定的因素。唤起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挽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既是燃眉之急,又任重道远。在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确路径的实践中,我们确定了“抢占先机、找好载体、发扬光大、影响大众”的指导方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开了个好头。未来,我们也有信心坚持既定方针,依靠各方支持,让“非遗节”这个磁场能够拥有长久磁性,散发永久魅力。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