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焦作发现元代彩陶车马仪仗队 忽必烈重臣出行很“排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06:08 东方今报
焦作市文物勘探队在一元代古墓中发掘出土了83件珍贵文物,其中两辆马车,还有81件身份不同的人物陶俑,共同组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车马出行仪仗队。5月21日晚,这些珍贵文物被送往焦作市博物馆保存。 车马仪仗队相当“排场” 古墓位于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办事处东王封村靳家坟。古墓主人身份确定,为元世祖忽必烈时代重臣靳德茂的官墓,距今约700多年。 经发掘,共出土83件珍贵文物,除两辆马车外,还有81件身份不同的人物陶俑。其中,彩绘陶俑最多,包括武士俑、侍女俑、车马俑等,大多数陶俑高约40厘米,制作精细、面容丰满、神情生动。 考古人员分析说,这是一个左右对称方阵组成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展示了墓主人靳德茂与其夫人秦氏生前安逸的生活状况。在对称的方阵中,两辆有着华丽顶篷的马车列在中间,由四匹马拉着,中间有一名身体健壮的车夫,马车左右两侧各有佩剑的武士,从相貌上看是汉人,另一名是蒙古人。蒙古陶俑的服饰与其他陶俑不同,没有衣袖,赤裸着健壮的双臂。 两辆马车还被众多仆人簇拥着。前排男仆形态各异,有的手拿雨伞,有的为主人背着椅子,还有的提着脸盆、拿着毛巾;女仆处在车马出行的最后一列,她们打扮得十分光鲜,脑后绾着整齐的发髻,粉红色着装。她们也像前列的男仆一样,有拿胭脂盒的,有拿镜子的,有提水壶的,还有背箱子的。 大多数陶俑高约40厘米,制作精细、面容丰满、表情生动,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令文物工作人员惊讶的是,历经700多年后,这些陶俑在出土时依然色泽鲜艳。 出土文物那是相当珍贵 焦作市文物局高级研究员杨贵金介绍说,在上世纪70年代,中站区新李封村、西冯封村就发掘出土了不少陶俑。大多为平民所用,其中“说唱俑”尤为珍贵,现在已是国家一级文物。“此次发掘的是元代重臣的官墓,出土的陶俑在数量、规格以及总体价值上,要高于此前发现的元代陶俑。”“根据现有手头的资料显示,我国在对元代古墓的发掘中从未见到过这样大规模的‘车马出行队伍’。”焦作市文物局副局长邢心田说,此次发掘的每件文物都相当珍贵。 ■小趣闻 墓主人和许衡是同朝重臣 根据碑文记载,墓主人靳德茂生于1210年,卒于1292年,是元忽必烈在位时的正三品官员,官职为“尚药太医”。他曾跟随忽必烈渡长江征服南宋,后又在元朝任职30余年。年老时,辞官回乡。皇上感其忠,让他享受了怀孟路总管的待遇。他有4个儿子,后在朝中分别担任知威州、太医、卫辉路总管、睢州判官职务。 而同时期的许衡,与靳德茂年龄相仿,出生于1209年,1281年去世。许衡是元忽必烈时期的重臣,其理学思想影响了那个朝代的文化。 两人仅相差一岁,又同朝为官,同属元代忽必烈时期的重臣,同时又是中站人。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一些考古人员推测两人应该是老相识。 ■相关新闻 2000多年后出土———汉代陶器可见工匠指纹 □记者 慕嘉烜 今报平顶山讯 平顶山新华路北段汉墓群遗址发掘了半个月,考古工作者发现9号墓室竟有一个罕见耳室。另外,出土的陶器上可见2000多年前制陶工匠的指纹。 据发掘现场负责人、市文物考古钻探工作队工作人员杨林介绍,在半个月前他们在此进行汉墓群抢救性发掘时,初步探明此处有汉代古墓葬13座。截至目前,他们已发掘了其中的9座,共出土陶罐、陶钵、铜绢等文物20余件。 经初步勘探,9号墓室系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墓,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墓室和耳室均呈方形。据了解,一般的墓室用来放置殉葬品的耳室多设在主墓室的两端,也叫头箱或尾箱。而这种耳室在主墓室一侧的墓室结构十分罕见,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令人惊奇的是,2号墓出土的小陶壶底部位置,七八枚手指指纹依稀可辨。考古工作人员称,这些指纹极有可能是2000多年前制陶的工匠们留下的,留下指纹的原因可能是墓主人下葬较急,一些殉葬品没来得及风干就放入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