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导向贴近读者一纸风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07:20 深圳特区报

  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深情回忆深圳特区报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其为特区各项事业起到的重大作用

  把握导向贴近读者一纸风行

  “我对深圳特区报总的感觉是:牢牢把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贴近读者,并且充满了活力,深圳特区报在众多报刊中做得最出色。”

  本报创刊25周年到来前夕,记者敲开了深圳市老领导李灏同志办公室的门。和记者热情握手,李灏宽大的手掌依然是那么有力。刚一落座,精神矍铄的李灏开门见山,充分肯定了深圳特区报为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各项事业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岁月如歌。1985年他即将出任深圳市市长,人还在广州,第一个把他“堵”在广东迎宾馆采访的,正是消息灵通的深圳特区报记者。回首那些“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激情岁月,李灏的话语充满了一种别样的感情,谈起特区报就像聊到了一个大家熟悉的老朋友:“我每天必看的几份报纸中,一定有特区报,当年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5月的深圳,阳光格外明亮透彻。此刻一缕阳光正透过李灏同志办公室宽大的窗户,洒在这位老领导银白的发丝上。桌上清茶一杯,李灏笑语盈盈、娓娓道来。

  新闻工作者也是建设者

  “1986年7月我邀请新闻工作者开过一个小型座谈会,当时曾谈了一个观点:新闻工作者也是建设者,”李灏伸出一根手指,轻轻点了一点:“经济特区是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新事物不断涌现,新闻工作者要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热心地为她鸣锣开道。你们的责任就是要有洞察力,及时发现这些新事物,以满腔热情及时宣传报道,促使其茁壮成长。这样,特区的建设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25年来,深圳特区报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李灏的这个观点,深圳特区报正是以一个建设者的姿态,不断引领着舆论:无论是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还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新观念;无论是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的声音,还是新中国第一张股票面市……深圳每一次“杀出一条血路”的探索,通过深圳特区报的率先报道,都在全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回忆当年,李灏思路清晰,他说:“当然,宣传报道新事物的同时,对于那些偏离正确方向,违反人民利益的倾向、问题,也要大胆揭露,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你们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把政府部门的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让老百姓心中有数,”对深圳特区报有着深厚感情的李灏,语重心长地说,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很大的,与人大政协的监督、群众的监督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深圳特区报继续加强对舆论的正确引导,把握方向,服务大局,稳妥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热点,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纸风行全国“满眼春”

  这是一张人们非常熟悉的新闻图片: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国贸大厦视察。图片中坐在邓小平同志右手边正在汇报工作的,就是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同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记者插话:“当时您是全程陪同了小平同志吧?”

  “是啊,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受到的教诲终身难忘。我们每年都请小平同志来深圳,1992年我们还没来得及邀请,小平同志自己主动提出要到深圳看看,给我们来了一个惊喜。”李灏回忆说:“那几天小平同志发表了后来影响全局的重要谈话,许多谈话都是在视察中讲的,我紧挨着他身旁,亲耳听到了他的教诲,当时也只能用心记下来,然后回来再根据心记的内容整理出来。”

  当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在头版头条刊出了记者陈锡添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时轰动全国。

  “1月23日是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的最后一天。我当时把几项重要工作向小平同志作了汇报。小平同志听后说,这些我都赞成,大胆地去干。每年领导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回忆当年,李灏好像在叙述发生在昨天的事情:“我接着说,您讲的非常重要,我们一定努力干。尽量少犯错误,不犯大错误。听到这里,小平同志当即严肃地指出,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要敢闯,而不是首先考虑犯不犯错误。”

  喝了一口清茶,李灏接着说:“小平同志反复阐述了他的观点: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特区报那篇《东方风来满眼春》里面描写得很真实精彩。当时小平同志离开深圳前,与我们一一握手道别。小平同志走了几步后突然转过身向我走来,响亮地说道:‘你们要搞快一点’——这是小平同志离开深圳前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

  期待更多反映时代的经典之作

  “……我年轻的时候也很想做一名新闻记者呢,可惜未能如愿。”1985年9月1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一篇对李灏的专访中,他曾经这样说。

  “作为一名深圳特区报的记者,应该做到‘有理想、担责任’。”时隔20多年,追忆往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李灏同志,仍然兴致勃勃地跟记者谈起了他中学时代就读过的邹韬奋的《萍踪寄语》、《抗战以来》,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以及以后读过的《欧洲内幕》、《第三帝国兴亡史》等巨著。他说,办一流报刊,必须着力于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编辑、记者队伍,人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反映这个火热时代的经典之作。

  “增强可读性,紧紧贴近读者本身,就是坚持正确导向的表现。”李灏说,深圳特区报不断扩大党报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使党报真正成为主流媒体,走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深圳特区报主动应对各种挑战,迎“难”而上,“难”而敢为,做到了“难”中有为。

  “我很赞成报社现在提出的发展目标:办全国有影响的大报,办全国最好看的党报。深圳是全国关注的热土,特区报植根在这样一片土壤中,又积累了25年丰富的办报经验,有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办报队伍,我相信,特区报完全可以出现更多、更有影响的精神食粮,向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我相信特区报是完全做得到的!”

  不知不觉,采访时间大大超过了原先和李灏同志的约定时间。临别,李灏拿出一纸书法,这是他前不久刚刚抄录的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李灏爽快地说:“迎‘难’而上,‘难’而敢为,希望与特区报的同志们共勉。”

  说罢,李灏扬头爽朗地笑了,一种感人的氛围随着他的笑声,在记者的心头弥漫开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