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承历史文脉:郑州要一直醒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08:28 大河网-大河报
我们可以在几个月内建起一片“水泥丛林”,但无法让一个城市在三五年内“尊贵”起来。 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城市历史文脉迅速消失,丝缕遗存的个性符号无处寻觅,“千城一面”的悲哀让人窒息。一个城市究竟应该删除什么,不该删除什么? 我们可以宽恕曾经的疯狂,但不会原谅长久的糊涂。正如有识之士的疾声呼吁:传承历史文脉,郑州要一直醒着! 【第一部分】 上海样板世博会精心呵护“老故事” □策划财经新闻部执行首席记者王鲁峰记者王爽实习生张伟华文记者白周峰图 在寻找郑州历史文脉之前,不妨先到上海看看--中国通过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要给世界城市发展历史留下“传承历史文脉”的标志性样本。 今年3月初,记者赴上海采访世博会筹备情况期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个场景-- 位于上海世博园区的浦钢公司厚板车间内,红彤彤的钢板在生产线上发出灼热的璀璨光芒,站在足有30米高的大厂房内,根本望不到车间的两头,因为它的长度相当于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长度的2.5倍,是名副其实的“都市舰艇”。 今年6月份,这条生产线将撤走。然后,艺术家将在保留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赋予其精心设计,到2010年时,它将变身成为联合场馆,接待来自全球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客人。在它旁边不远,浦钢公司的特钢车间已经停止生产,静静地等待新生:世博会期间,它是展馆,世博会结束后,它将成为上海的演艺中心。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2010年之后,上海的朋友带你到这里看演出,同时骄傲地告诉你--这里原是浦钢公司的厂房,浦钢公司的前身是上海第三钢铁厂,再往前追溯是始建于1913年的和兴化铁厂…… 昔日钢花飞溅之地,数年之后,将充盈着丝竹雅乐、衣香鬓影。这样的场景,该是怎样的动人?城市的记忆在这里被精心地接续起来,演绎出历史和未来的对话。 不只是浦钢公司,上海世博园区所在地是上海工业遗产最集中的地方。晨曦中的巨大塔吊,夕阳下的壮丽船坞,它不但是上海市民心中最难忘怀的滨江风景,更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深深印记。 幸运的是,这一切都将以艺术的形式存续下去-- 上海世博园区内改建的建筑占园区建筑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连很多够不上文物保护资格的老建筑,也幸运地逃脱了被无情拆掉的命运,通过改建获得了新生。 著名的油画家、雕塑家黄英浩早已带人搬进了拆迁工地,以艺术家的慧眼和“拾荒者”的快手,与拆迁园区内的卡车拼速度,试图从瓦砾堆中尽可能地捡拾回一些晶莹的历史残片。小到螺丝,大到数吨重的钢铁构件,都在艺术家手中变成带有浓郁后工业主义气息的雕塑作品。 世博会后,随着世博园区的整体二次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和工业遗存的价值将被再次放大,转化为引领上海浦江两岸城市生活的旗舰地区,恩泽于城市长久的未来。 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说:“从上海世博会开始,永久保留老建筑将是我们对世博会最大的贡献。” 上海世博会首度尝试大型城市事件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相结合的实践,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城市文脉得以延续,产业布局得到调整,企业发展空间豁然开朗。 上海世博会最终形成保留“有故事的建筑”这一方案,经历了复杂的沟通过程。如今看来,这一方案值得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者们借鉴。郑州亦然。 【第二部分】 叩问郑州追寻3600年古都的记忆 古老郑州,为何记忆浅浅 传承一个城市记忆的载体包括建筑、文字、雕塑、音乐、服装等。在探寻郑州的历史文脉时,除了书本上记载的历史外,目光从这个城市滑过时,会一时陷入迷茫:说这个城市古老到有3600年的历史,可我们寻常能见到的也就是商代古城墙,郑州其他年代的记忆呢? 不只是记者在这样寻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王受之也在寻找。 4年前,王受之来郑州,他很想知道这座城市有没有遗留下的古民宅。向导告诉他,大概没有。因为到解放时,这里仅仅剩京广线和陇海线铁路交叉上的一个大火车站而已,人口区区一二十万。据说当时郑州的街头只有寥寥可数的31盏灯、77棵行道树。 但他还是想找民宅看看,叫了出租车,让司机走郑州的旧城区,结果真的没有什么。 他说,回来细想,原因很简单,这里一马平川,中国近百年兵战几乎全部发生在这片平原上,花园口决堤,形成几十年都没有恢复过来的黄泛区,除了山区深处,还能够有什么残余下来的旧宅子? 如果你再去黄河博物馆看看,看看黄河历次咆哮留下的伤痕,你就更能理解王受之的遗憾和释然。这是一片曾经苦难深重的土地。 王受之在他的《建筑中的国语》中,提到了康百万庄园、刘镇华庄园、河南大学的博文楼和博雅楼、新乡的河朔图书馆、洛阳的香山别墅,独独没有提到郑州市内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 呼唤郑州的“798” 化建国是河南省美术馆馆长。他更关注的是郑州如何传承建国以来的历史记忆。 他说,郑州基本上是个计划经济时期建造起来的新城,是小小郑县地盘上忽然崛起的大都市。它是这样一座很多人眼瞅着忽然就繁荣起来的城市: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是纺织城、是商城……3600年的古都就这样在风云沧桑中蜕变成了现代郑州。 化建国很喜欢“北京798”的感觉。在原北京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从2002年开始,一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开始进驻这里,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成了对外的文化窗口,也成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他说,郑州不能忽略了这五六十年来的辉煌,这将是郑州接续城市记忆的重要一环。比如,应该尊重曾经的纺织工业城市。他说,如果能把棉纺路那儿保留一部分,在一片新建筑中留下郑州工业昨天的依稀背影,建成博物馆或进驻些艺术画廊、工作室、咖啡厅,成为郑州的“798”该多好! 化建国感叹,棉纺路上的那些工厂,其实不只是工厂,而是那个时期的艺术品。 他认识的几位年轻艺术家,整天疯狂地找旧厂房,想在那里创作。据说,他们看中了郑州货站街附近的一些车间,还有历史感很强的铁轨,正谈着价格,后来再去看时,铁轨已被拆掉了。 “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当时文化水准的都应尽量保留。”化建国说。他举例说,紫荆山广场上的“毛主席挥手”雕塑,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标志,那一段历史就定格在那一“挥手”中。 “传承历史文脉,郑州要一直醒着!”化建国以艺术家的敏感和智慧这样警醒郑州。 经典建筑,要有独特记忆 徐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河南房地产界的知名人士,郑州有不少建筑设计出自他之手。 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建筑就是明天的“故事”。在火热的“造城”运动中,建筑师们、房产商们为城市留下什么,会深远地影响着这个城市的记忆。 徐辉认为,城市建筑设计的首要准则是“为城市负责”,但遗憾的是,很多城市的天际线比较零乱,没有一点韵律美感,这总是让他焦虑和沮丧。可悲的是,现在的人们太过浮躁,为了利益,为了工期,会建设一些准豆腐渣工程,还没有经受时间的考验,就迅速成了垃圾建筑。 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在现实中会经常无奈地妥协。他说,城市建筑艺术不是服装设计,花上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就可以把艺术变为现实,它需要管理者、规划者、投资者、开发商与设计者达成共识,有一方不同意,作品就不能成为现实。 徐辉反对时尚建筑,推崇经典建筑。在他看来,所谓的经典建筑,一定是有独特记忆的建筑。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虽然是殖民时代的产物,但那些建筑是经典的,是纯美的。可以想像一下,拆掉了外滩的建筑,上海还叫上海吗?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但建筑文化识别性很弱。”徐辉说。他一直在追寻中原建筑文化的特点,追寻那些能体现中原文化宽容、憨厚、凝重等地域性特点的建筑。 他喜欢绍兴那座城市,在现代化的都市里,留下来很多古建筑,如鲁迅、秋瑾、蔡元培等名人的故居,孔乙己与咸丰酒楼、古城河等,让你能够像阅读文学一样阅读城市。 因为百年前落成的圣皮埃尔教堂“身高”只有37.5米,瑞士日内瓦放弃了这个高度以上的摩天大楼,可这个城市依然美丽得让人心颤。 “对一个城市来说,如果要寻找城市记忆只有到图书馆里去寻找,那是最悲哀的事。郑州要尽量保留或者谨慎处理那些能体现历史、政治、社会意义及影响力的建筑!”徐辉呼吁。 【第三部分】 踏访郑州星星之火的文脉保护实践 棉纺路:繁华郑州的纺织记忆 提起郑州西区的棉纺路,很多郑州人心中都是五味杂陈。 这条路上,密布着郑州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和印染厂等企业,虽然这些厂因为改制或破产都另叫其他名字了,但大家都还只习惯叫它们的老名字。 它们成就了郑州在全国赫赫有名的纺织工业基地,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也曾经达到60%以上。它们的建设者不只是郑州人,还有不远千里前来援建的上海人、无锡人、常州人等。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郑州就有两只“白老虎”,其中之一便是指“棉花”,郑州当时是全国重要的棉花集散地。 “老郑州”王瑞明这两年一遍又一遍地在棉纺路附近游走,他不停地查阅资料,不停地奔走探访,不停地用笔记录。前不久,在和记者又一次踏访此处时,他不断地用留恋的眼光打量着建设路与棉纺路之间的纺织工人生活区,并介绍说:建设路曾是郑州最宽的路,生活区的这些法桐都几十年了,这些住房是苏联帮助设计的…… 在国棉三厂的车间内,王瑞明介绍说,这些厂房是鲍豪斯风格的(起源于德国,被公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源头,讲究简洁实用),锯齿形的厂房配着朝北的大窗户,采光稳定且没有阴影,非常适合精细元件生产。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几个年轻的女孩穿梭其间忙碌着。门口贴着招工启事,说如果谁介绍过来一个女工,可有50元提成等。而郑州纺织业红火之时,纺织厂哪愁招女工啊。 按政府的规划,这些厂都要陆续搬迁。纺织工人们现在了解到的信息是:一厂要搬到新郑龙湖工业园,六厂也可能去,三厂、四厂、五厂则要搬到郑州纺织产业园。果真如此,几支纺织大军将各自“分飞”,纺织一条街的盛景从此不再。 腾出地来,是为了企业和城市更大的发展。但如果将这条路统统拆为平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在一笔抹掉郑州作为纺织城的辉煌。 去年年中,西部老工业基地用地调整改造规划中期评审会上公布了4种规划方案,方案中有许多地方涉及城市历史文脉保护问题,比如建设中国近代棉纺工业博物馆、郑州工业博物馆、火车主题公园等。 但记者近日致电一些拿到地的开发商,他们对保护城市历史文脉这个话题相当敏感:保护谈得多了,和开发商的利益诉求会有冲突;不保护,既和政府规划不符,也对这个城市不负责任。他们小心地在经济利益与历史文脉保护的平衡木上拿捏着尺寸。 和棉纺路有同样感觉的还有华山路,这条路是郑州第二砂轮厂、郑州电缆厂的所在地。“厂里都在卖地。如果不保护,再过几年,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郑州第二砂轮厂门前,一位工作人员指着厂区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老房子感叹。 和“纺织城”相似的郑州印记还有“火车拉来的城市”和“商贸城”等。它们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城市正在延展的记忆。 郭家大院暂且让它原生态存留 知道郭家大院坐落在郑州市紫荆山路东侧、商代古城墙北侧脚下,但在一个春日午后,记者前去寻访时却与它擦肩而过,在凹凸不平的深巷里寻觅半天之后,才在路人的指引下返回路口。这就是郑州最后一个四合院?它破旧得让人在瞬间生出失望。 门半开着。一位神态安详的阿姨正在院里忙活,她就是郭家其中一房的媳妇张光华。 张光华指着记者刚刚走过来的“过门”说,房梁上刻有“民国二十年”字样。郭家祖上的生意在郑州是数得着的,字号叫“义聚兴”。她领记者把青砖蓝瓦的正房和厢房看了个遍,门都锁着,但“四梁八柱”的建造手法,让这些结实老屋至今都不曾漏雨。 正房门口一株夹竹桃长得比房顶还高。“我1976年嫁进这院里时,这棵夹竹桃就在了。”她感慨,“房角和屋脊的龙凤和狮子,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砸了。” 沿一架铁梯爬到房顶,才约略感受到了“四合院”的布局之美,虽然破旧,却是“原版”。对频遭战火、洪水蹂躏,又经历了城市大建设的郑州来说,这样丝缕遗存的符号格外令人怀念。 2003年郑州建小游园,政府作出指示,要保护好此院!拆迁那段时间,郭家人分成小组,日夜看护,生怕铲车碰坏一砖一瓦。就连房上掉下的瓦片,他们也保存下来了。“因为在郑州其他地方,已经找不到这类建筑了,万一重新修整,这可都是宝贝。” 院里有棵石榴树,足足有100多岁了。主人精心侍弄的香菜、蒜苗、菠菜、油麦菜等,在午后的阳光下格外精神,浓浓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张光华说,她有时会去同城的女儿家小住,但只要得空,哪怕是晚上11点,她都要蹬个自行车回到郭家大院。“住不惯楼房,还是住院里舒服。” 现在常住院里的有7个人。他们守在这里,与其说是为了等待满意的拆迁政策,不如说是为了守住一份田园梦想。 对,就这样,没想好怎么做或没有能力做之前,就让它以原生态的面貌继续存留吧。程序慢不是问题,越民主的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决策做得越慢。 绿都城地产中导入历史遗存 发现绿都城时,记者有些惊喜。单独描述一个纯商业化的项目,本是新闻大忌,但它在传承城市记忆方面的努力,打动了记者。 踏访绿都城那天,郑州春雨淅沥。售楼部门前广场上,好多棵英气勃勃的杨树直插云霄,工作人员说这些树都有几十年历史了。售楼部门口则是一段经过除锈打磨精心修整后的铁轨,连枕木都是旧有的。枕木之间铺上特意选来的石子后,多了几分时尚感。 据了解,这个项目是原金属设计研究院地块,该地块历经郑州二钢、郑州金属制品厂等80多年工业历程,留下了铁路、站台、水塔、工业厂房等诸多工业遗迹。 绿都城的开发商本来也许只是要把这些工业符号当做推销房子的卖点,因为这些工业符号是该地块区别于周边地块的显著特征,但他们一不小心却帮助这个城市保存了一段记忆。 商家在售楼现场的宣传资料中称,这个地方保留了118棵高大的法桐,还有诸多杨树等原生树木,树龄从20年到近百年不等。在商家的规划中,铁路、站台、水塔、铁轨等将被保留下来,拆迁下来的工业构件,也有一些保留了下来,等到时机成熟时可能成为社区的艺术装饰。 其实,将历史遗存、文化符号导入地产已成为一种趋势,这方面的尝试者也多成为所在城市乃至整个行业的风向标。其中的商业代表作有上海新天地,办公代表作有北京798,住宅代表作有天津万科水晶城,其他典型项目还有南京1912街区、深圳OCT艺术中心等。 【第四部分】 官员访谈 郑州市规划局局长助理周平:谁把历史拆完,谁就是历史罪人 一个阳光暖暖的春日上午,郑州市规划局局长助理周平在她的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后,她拿出几张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上她和她的俄罗斯导师都笑意盈盈。一年多前,她告别敬爱的导师,带着俄罗斯建筑学博士的学识和智慧,抱着希望和追求,回到家乡郑州实践她的专业知识。她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正是城市建筑文物保护问题。 一位优雅细腻的女人,一位留学博士,一位承担着城市规划重任的官员,她会如何解读郑州的“历史文脉”? 记者:有记忆的城市才是有文化、有厚度的城市。郑州是有3600年历史的“商都”,但很多人对这个城市的记忆又有些“苍白”,您觉得其中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呢? 周平:说郑州记忆“苍白”,用词略显“刻薄”。郑州商城自1955年被发现以来,经过考古学家半个世纪的不断发掘、论证,最终被中国古都学会公布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开封、洛阳、安阳等地,遗留的古建筑很多,其文化的厚重是可以感知到的。郑州就有点遗憾,地面上存留的只有商城遗址等少数内容,但它的地下馆藏文物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要将它们挖掘出来、展现出来。 记者:加强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与保护是城市精神之本。郑州的城市规划中,在历史文脉传承方面已做过、将要做、应该做哪些工作?您认为郑州在这方面做得怎样? 周平:郑州市近几年在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城市品牌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以后还将加强商城遗址(商代文化)、郑东新区发现的东周古城(周代文化)、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新郑郑韩故里(春秋战国文化)、嵩山的行宫庙宇(唐代文化)、巩义宋陵(宋代文化)等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郑州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参加商城遗址保护、嵩山文物保护、老纺织工业基地规划等会议,经常到现场调研,要求加大郑州文物保护力度,相关领导甚至还亲自撰文阐述郑州文物保护的相关问题。而文物保护本身,就是在丰富城市的厚度和内涵。 城市是个生命体,它在不断地生长发育。彰显城市之美,首先不能切断城市的记忆。要好好保留那些有价值的、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文物建筑体,比如郑州商城遗址范围内的地下宫殿区、大河村遗址、二七塔、纺织厂等。 我曾经去过一些国家,它们的城市文脉延续非常清晰。比如他们所居住的百年老屋,里面的每一把椅子,每一只勺子,每分每秒都被很自然地在保护而不是强制性地保护着。因为那是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是他们的历史。 记者:在郑州市棉纺路两公里长的路段上密布的纺织厂、印染厂见证了郑州作为纺织城曾有的辉煌,正在进行的厂区外迁、城市改造,是要将卖给开发商的地统统拆为平地吗? 周平:如果把历史拆完,我们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一段充满历史感的铁轨,哪怕只有几截;一幢有价值的楼房,哪怕是维修加固过的;一条有亲和力的道路,哪怕只保留一部分……它们都能给曾经 生活在这里的人、给这个城市留下一点念想。 我到那几个棉纺厂调研过,棉纺职工生活区的道路设计非常有亲和力,真的不希望开发商将它们通通拆掉了;厂区的绿地和生长了几十年的树木非常有历史年轮的感觉;厂房和居住区的设计是当时的苏联人和德国人帮着做的,它们也见证了一段历史。 保留一段城市记忆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要考虑土地价值和老百姓的补偿利益,更要考虑城市的综合发展;开发商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有“博爱”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各个群体要共同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目前,西部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方案还在调整完善中,必须要经法定程序报郑州市政府批准后才能下结论哪些要拆除、哪些要保留。但是规划原则很明确:既保留城市的历史轨迹,又形成新的文化景观,达到更新中贯穿保护、保护中融入更新的目标。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有房产界的人士说了这样一句话:等着瞧,郑州现在刚刚建好的很多小区,也许要不了50年就又会变成一个个都市村庄,那时我们的后人要拆掉这一幢幢没有个性、没有文化、没有记忆的楼房时,肯定一点都不会心痛。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 周平:政府赋予了规划局行政许可的权力,对开发商开发过程中居住小区的建筑色彩、建筑造型、景观效果、夜景照明、文化特色等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免开发商建成千篇一律的楼房。 对于重要地段、重点区域的规划方案要召开专家论证会,特别是中心城区的保护改造,要重视城市设计,凸显中原文化特色,保证规划的前瞻性。 郑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积聚力的快速提升,确实为体现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的规划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坚持以人为本,那么即使过了50年也不会变成无序建设的局面。 记者:“传承历史文脉”这个话题乍一听似乎很宏大,但它最终其实只是落在少数人肩上。您既是这个城市规划的决策者、实施者之一,同时又是学者,您认为一个能够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究竟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规划? 周平:普通话固然便于交流,但也不应让地方语言消失。这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为什么要选择过于格式化、没有美感的设计呢?好的城市规划应该对城市自身文化进行挖掘,结合城市现状,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不剥夺后代享有本就应世代传承的城市财富的权利。 城市生生不息,每个人之于它,都只是匆匆过客而已。爱这个城市,就要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共同打开心灵,虽然艰难但也要勇敢扛起社会责任,为这个城市、为我们的后代留下美好的记忆和令人感动的故事! 在绿都城售楼部门口留着一段经过除锈打磨精心修整后的铁轨 棉纺厂见证了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历史 郑州商代遗址 郑州国棉三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