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耶利内克是中国作家的一面镜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00:05 红网
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群体或女性文学崭露头角也是不争的事实。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便是其一,也是我较为喜欢的一位作家。无论是她的《钢琴教师》,抑或《情欲》,都让我内心起过很大的波澜。作为女性,去观察这个世界,人性、物欲、权力,跃然纸上。让我体验到一种真正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快感以及思考与反省。 不仅如此,还因为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是个“愤青”让我更加的顶礼膜拜。在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就可见一斑:除纯文学创作之外,她同时还是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批评家,在这方面声名卓著,在她的主页上,她经常评论一些热门话题。 不难看出,对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公共事务的批判精神以及政治敏感度,也是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大成因之一。这些不仅仅体现在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对公共事务(社会热门话题)的高度关注和批判,即使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也一概如此:在《欲》(1989)中,耶利内克将对女性实施性强权描写成我们这个文化的基本模式,在这里,她的社会分析深入到了对文明的批判的深处……在幻影般的长篇小说《死者的孩子们》(1995)中,她将奥地利描写成一个死亡之国,以激昂的愤怒鞭挞奥地利。(《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鲜明的态度、犀利的语言、对于现实社会的高度警惕和鲜明的政治批判,因此她也没有少受到奥地利右翼政党的攻击。但这些恰恰折射出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的文格和人格魅力所在。在我看来,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就是一个绝对够格的公共知识分子,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真的名副其实。 虽说,作为一个纯文学创作的作家,也可以不必关心社会的公共事务,也可以不必介入到政治领域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有足够深的专业水准,作家的称号,轻而易举的就能垂手可得。但是作为一个够格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作家就不大好得了。 那么,作为一个专业作家或文学领军人物,势必也要关注一下你身边的社会、公共事务呢?是否现实社会也需要更多这样具备公共知识分子资格的作家群体呢?毋庸置疑,答案肯定是的。如果一个作家表现出:对于周围事物的冷漠、对于公共话题的三缄其口,或者要么出世,对于人情冷暖无知晓,要么入世,入世便是功名利禄,只顾“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盖无他求,无疑形同行尸走肉一般。社会不需要这样的精神引导,更不需要这样的思想妖魔。 无论在民不聊生的时代、抑或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作家群体,他或她符合公共知识分子的原则:不仅在纯文学创作领域有极高的造诣和价值体现,同时对于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对于公共事务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批判精神。这才是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必需的。也只有如此,这些作家才能够永远被人们记忆感怀,才能永远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无意借助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来影视当代的中国作家,但我不得不说一句:中国作家群体缺乏人性关怀、缺乏社会批判精神。不少人看起来人五人六、人模狗样的,裸露出清淡、出世的高姿态,实则,私下都是利欲熏心,争职位、争名誉、争权利并不鲜见。他们到底给社会创造了多大的价值和精神食粮?有人早就说过这是一个没有大师、文化沙漠的时代,我也赞成这样的看法。为什么没有了大师?应该忏悔的人多啦去。 最起码在目前来看,有些比较知名的作家,大都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心态面对这个社会,这是当今一代作家整体的悲哀。不仅是这些作家的悲哀,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甚或有人以官方身份高姿态表态曰:一个大国养不起几个作家是悲哀。我真的不屑一顾,但不能不保持着我理智、清醒的头脑问一句:你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和精神食粮?你对社情民意、百姓疾苦建多少言、献多少策?言其精神的毒素、思想的毒瘤也并不为过吧?更有美女记者柴静在博客中曝光:某知名作家参加自己的文学艺术成就展,适逢当天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而为了不挡住后排该作家以及领导们的视线,坐在前排的小学生不能打伞,任凭雨水从天而降,浇了近两个小时。这种作家群体,社会不需要,人民不需要,即使放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多余的赘肉和痈痔。 当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时,很多国内评论家分析、批判中国作家群体怎么啦?是不是阳萎啦?什么时候才能拿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回来,给国人挣足一次面子?我在心里想:甭如此认为,中国作家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再正常不过了,若是真的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我看才是真的可耻、真的丢国人的颜面呢!那也证明诺贝尔文学奖太失水准了,即使得到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也许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的作品算不得伟大之中的伟大,也谈不上优秀之中的优秀,但是,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的文格和人格相加确实是一面镜子,这镜子也足可照射出当今中国作家群体的各色嘴脸和面目。 稿源:红网 作者:侯书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