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农场老知青 四十年后聚广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14:4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讯 记者童雯霞、实习生黄念、通讯员张紫露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6000多名广州、汕头等地热血青年,带着青春的激情与憧憬奔赴广东宝安县(今深圳)光明农场。流金岁月四十年,昨天,500多名光明农场老知青重聚广州颐和大酒店共叙情谊。

  青葱岁月苦亦乐

  鹤发童心情意醇

  耳边都是重逢的喜悦,眼前都是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63届新围中队的老马走进大厅,坐下,轻轻从手袋里拿出一只乒乓球拍,老农友老曹用眼神也瞟了一下自己的包,两人击掌相握,仰头大笑。“干完农活后闲着没事,我们哥俩就摆几块砖头在破桌上,拿木板当球拍,‘斗’个昏天黑夜。”一场“乒乓球赛”在这农友俩间延续了几十年,事不期,心相通,每次聚会,各带球拍赛一场成了哥俩间无言的约定。

  说起第一次下农田的经历,当年才16岁的小吴来到光明农场的圳美大队,“第一次下地插秧,看到带金边的大肚蚂蟥在水里游来游去,我吓得满田跑……”蔡美研说,“那次我们去割草,突然发现有一丛长得特别高、特别茂密的‘草’,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把第一次的劳动成果———两小把‘草’挑回中队时,队长告诉我:你割的是香茅!”

  农场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然而,“我们自己会忙里找乐子!我们队里有三十多条汉子28条狗,早上集合完毕出去劳作前,只要我们一声哨响,28条狗‘噔’一下全窜出来。狗和人一起冲向田间,那叫一个万马奔腾,气势雄壮啊”!63届新围中队的曹峰手舞足蹈地描绘当年的豪情万丈。

  返回城里重创业

  扎根农场人无悔

  那段激情岁月,许多年轻人也收获了爱情。光明农场知青会会长白龙安是63届知青,他的妻子是同届知青。马颂宁和王海英夫妇堪称有缘,上世纪70年代两人在一个队里工作,那时候王海英是班长,十多年后,这两个大龄回城青年在弟弟妹妹的介绍下再次相遇,“海英又成了我的领导。”马颂宁哈哈一笑。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他们当中陆续有人返穗。然而有一批人,他们将自己的终身甚至子孙都献给了这片土地。年过六旬的黎伟强和老姜就是这群人中的成员。他们的儿子和女儿们现在已经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黎伟强是光明农场的“喇叭人”。“光明农场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当年,每天早上出工前、上午和晚上收工后,黎伟强的空中之音就准时响起。“那时候收音机很少,广播就是人们获知信息的唯一途径。”如今光明农场的信息通讯也实现了现代化。“把青春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无怨无悔了”。

  黑白影像见证了他们那段丰富多彩壮志满怀的青葱岁月……走过知青岁月的他们,宽容地面对生活的起伏、平和地看待社会的变革、微笑地握住眼前的幸福。

  

光明农场老知青 四十年后聚广州

  当事人讲述照片的故事 本报实习生王锦彬摄

  (Robby/编制)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