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故事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06:41 钱江晚报

  ■文/ 毛卫星

  交易所每天的开户数,现在成了大牛市真正的温度计。沪深股市的总账户突破1亿大关,上证指数轻松突破4200点,每天三四千亿的成交金额,盛况空前的股市财富效应,让2000多万新股民今年奋勇入市,同时也造就了沪深股市17年来最辉煌的景观。

  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上,曾有一个故事不断被市场人士所津津乐道。1986年,邓小平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时,后者向邓小平赠送了一枚纽交所徽章,凭它可以在纽交所自由进出。邓小平则回赠了一张“小飞乐”的股票。

  牛市的面貌总是相似的,但证券逐步进入大众的财富构成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著名财经分析人士张志雄在《中国股市真相》一书中这样回忆道:1991年6月的一天,我走进位于上海黄浦路浦江饭店底层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报到,成为它的第41名员工。上交所成立于1990年12月9日,在开市100多天里,整个市场交易总额为32.29亿元,其中债券占了九成,股票成交占一成,也就是说,股票日均交易额为280万元,最高日交易额近1600万元。当时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只有豫园商场、凤凰化工和“大小飞乐”等8家,豫园是上海有名的风景点,俗称“城隍庙”,上海老百姓很熟悉它,成为当时股市的最爱,不过其市值也只有5800万元。1991年7月,市场每天单边上场,而且都涨停在0.5%的涨停板上。由于普遍惜售,上交所在9月30日开始以成交量调控股价,如果当天成交量不到其可上市交易量的0.3%,当天就不涨。于是,出现了世界股市上难得一见的奇观,证券公司每天聚满人群,看着行情大屏幕,像久旱盼甘霖那般等待几股或十几股的成交量,最后积累成功,股价上涨,大家欣喜若狂,一齐鼓掌。

  沪深股市在最近十年中经历了三轮牛市,虽然在上两个阶段最终发了大财的还是少数人,但炒股风潮背后,通过资本市场谋求致富的手段,已经深深植根于大众的投资思维中。上世纪5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尚未从30年代的大熊市走出,当时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基思·芬斯顿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要让国民人人有股,人人有产,一个国家的物质财富要这样构成。通过购买股票,就可以拥有资本,在国家繁荣增长的过程中占有一分子。作为金融资本的热情拥戴者,他执掌纽约证券交易所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了投资者月投资计划,并推出投资俱乐部,纽交所有一年甚至邀请了10多万游客来到交易所参观交易过程,为之后美国资本市场最大的牛市奠定了基础。

  本轮沪深股市的大牛市,所创造的18万亿元的财富和庞大的投资者群体都是空前的,基金业的繁荣,年轻一代进入股市,稳步推进了全民的财富资本化进程。这种历程所迸发出的巨大威力令人印象深刻。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做过测算,如果沪指达到6000点,总市值达到24万亿元,如果对应于GDP总额25万亿元,我国证券化率将达到96%,这是现在全球证券化率的平均水平;光是沪深港3个市场市值合计就超过日本,加上台湾股市,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证券国。

  虽然大牛市的未来憧憬者众多,但市场走势的曲折反复,总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我们身处牛市之路,但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在这个“有经验的人获得很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很多经验”的地方,偶有斩获虽然不难,但要进退自如,则是对投资经验和人性欲望最大的挑战。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