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峰雪岭上的军人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08:08 法制日报

  被称为“万山之祖”的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左右,因极度缺氧,寸草不生,飞鸟绝迹,生物学家宣布它是“生命禁区”,地质学家称它为“永久冰冻层”,西方人则把它叫做“死亡雪域”。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喀什边防支队红其拉甫边防派出所,就屹立在高原上喀喇昆仑山深处的冰峰雪岭中。

  “万山之祖”上的雄鹰

  红其拉甫是我国与巴基斯坦惟一的陆路进出境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走出红其拉甫派出所,远处是雪山,近处是荒原。报纸一个月才能送来一次,收音机信号也极差。这里的高原反应令人难以忍受:头痛失眠、胸闷气短、恶心呕吐。战士们在高原强紫外线辐射下,皮肤脱落,嘴唇开裂。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一个只有十多名官兵的集体,战斗在新疆海拔最高、边境线最长、管区面积最大的雪海“孤岛”。派出所成立以来,从未有违法违纪案件和执勤执法事故。全所基础工作考核成绩一直位居当地公安系统前列,边防官兵对辖区人口熟悉率达到100%,破案率100%。

  自1993年以来,派出所党支部六次被总队评为先进党支部,三次被公安部局评为先进党支部。十五次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一次被总队评为标兵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两次。

  数据如此单调,但在高原,这些意味着官兵们超出常人的付出。

   爱心在雪域高原流淌

  “缺氧,但绝不能缺少斗志;寒冷,但绝不能淡漠爱心”。多年来,冷漠环境中的官兵们却始终有着炽热的爱心。

  2005年4月8日,帕米尔高原遭遇罕见的特大雪灾,积雪厚达一米多。地处大山深处的帕尔帕克牧业点受灾最重,牧民的牛羊大部分被冻死,房屋倒塌,牧民危在旦夕。

  灾情就是命令。派出所官兵们顶着刺骨的寒风,趟着没膝的积雪,牵着牛、赶着马,步行12小时雪路,及时将自己捐赠的40多套衣物被褥、40余袋面粉送到断粮38小时的11户牧民手里,牧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碗茶水一个馕,一日三餐水汤汤。”

  高原恶劣的环境使塔吉克族牧民生活得很艰辛。怎么让牧民们过上好日子呢?2004年5月,中巴公路二期工程开工,教导员杨思明一看机会来了。派出所出面主动与施工方联系,让麻扎村剩余劳动力务工挣钱。

  牧民瓦力克以前游手好闲,派出所介绍他到工地干活,可他干了一天嫌累就不想去了。在杨思明和责任区警官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他重返了工地。当年干下来,瓦力克收入达六千余元。

  在瓦力克的带动下,到工地上打工的牧民从2004年的十多人发展到去年的近百人,当地牧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官兵们深知,“输血不如造血”。为此,派出所积极开展每半月一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从报刊、杂志上收集整理农牧业生产的技术信息,派人骑牦牛、骑马跋山涉水,深入牧民家中、田间地头、前沿牧业点讲解,传授适应高原的农牧业信息,播放致富电教片,被牧民称为“马背上的流动文化站”。

  不可逾越的红墙

  所长阿巴米斯林告诉记者:“‘红其拉甫’一词,在塔吉克语中的意思是‘不可逾越的红墙’,而我们这里的每一个牧民,就是这道‘红墙’下活的‘界碑’!”

  2006年9月15日,一名外籍男子绕过边防铁丝网,进入我国境内。在边境放牧的三名牧民发现后,立即骑马前往边防派出所报告,后来又协助派出所官兵将越境者抓获。

  2000年5月一个暴风雪交加的晚上,从边境线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刚巡逻回来的阿巴米斯林还没上床,就有牧民骑马三十多公里前来报告:有五名行迹可疑的维吾尔族青年游荡在中巴边境的一个村落。阿巴米斯林带着干警达不达尔白克乔装成牧民,在风雪中整整行进了九个小时,终于发现了五名可疑人员。当两人表明身份后,五名可疑人员慌作一团,其中一人猛地从腰间拔出匕首欲向他刺来,阿巴米斯林果断鸣枪警告,持刀分子置若罔闻,阿巴米斯林向其腿部扣动了扳机,那人应声而倒。其余四人吓得跪倒在地,举起双手。

  后经公安机关证实,此五人系企图外逃的民族分裂分子,其中两名是有命案在身的暴力恐怖分子。

  站在高处、寒处、缺绿处、缺氧处,看苍凉落日,也就进入一种高远的境界。问他们苦不苦,他们说报国情,爱民心让他们习惯了这种苦,自己心中不认为苦也就自然不苦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