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记者前往邯郸肥乡探访留守儿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02:30 燕赵都市报

  

[关注留守儿童]记者前往邯郸肥乡探访留守儿童(图)

  每天晚上,小月增就一个人睡在这里

  

[关注留守儿童]记者前往邯郸肥乡探访留守儿童(图)

  只有提到他的两张奖状,小月增才有些笑容。

  本报驻邯郸记者 陈正 文/图

  没有鲜花,没有新衣,没有玩具,更没有面带着微笑的双亲,有的只是寂静而破旧的老屋和无尽的期盼……邯郸市肥乡县元固乡杨庄村13岁孩子张月增的“六一”儿童节将这样度过。

  1 “想他们,但我自己也能生活”

  在小月增10岁的时候,母亲因肺结核转成肺癌撒手而去,为给母亲治病家里欠了许多钱,父亲只好外出打工还债,小月增和大他四岁的姐姐在家中相依为命。为了吃饭,两个孩子自己养了8只鸡,现在只剩下3只,“被狗给咬死了5只,家里没有院墙,我看不住。”月增低着头小声对记者说。

  今年年初,小月增的姐姐也前往保定打工,如今这个13岁的孩子只好自己在家生活。

  记者面前的张月增,单薄的衬衣上满是污渍,背部还有一个硬币大小的窟窿,一条单裤,一双被磨起了飞边的布鞋。在这个下雨的日子,孩子有些瑟瑟发抖,面对记者羞涩而内向。

  话题从孩子挂在土墙上的两张奖状开始,这是他在四年级的时候两个学期的奖状,一个是班级第二,一个第三。“这是我得的最高奖励,我的学习还不错。”小月增笑了。当记者问他“六一”准备怎么过时,小月增眼里只有困惑,对他来说“六一”就是一个日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13岁的孩子,在普通的家庭正是玩儿的年龄,小月增却不得不独自艰难生活。每日三餐他吃得最多的是当地的一种土饭拌疙瘩,就是把面粉做成糊状吃,当考出个好成绩时他会往里打个鸡蛋奖励一下自己。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做完作业到同学家里看上一会儿电视,与同龄孩子一样,

动画片是他的最爱。

  问到爸爸和姐姐的消息,小月增沉默许久。“想他们,但我自己也能生活……”

  2 “不是很想爸爸妈妈”

  像张月增这样的孩子在肥乡县还有许多。在一些以外出打工为主的村庄,这样的留守儿童比例更高,东漳堡乡大靳村和小靳村就是这样的村庄。十几年来,这两个村庄的年轻人都选择到

石家庄种菜、务工,现在村里有一半的年轻人都外出了,留下的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小金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每天上午八点上学,下午两点半上学,都是我一个人去。”7岁的女孩子,声音稚嫩而悦耳。小金丽的父母在石家庄种菜,把小金丽留给了60多岁的爷爷、奶奶。

  “如今孩子也能给我打打下手了,拾个柴火、棉花地里的小活儿她都能干。”金丽的奶奶说。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金丽很安静,大大的眼睛一直看着记者。记者提出要给她照相,她显得很高兴,搬出小凳子静静地坐在那儿,身子挺得直直的,眼中是一种热切的目光。

  “不是很想爸爸妈妈。”这是金丽的话。奶奶在一旁解释:“一年也不回来几次,就是春节前回来,‘破五’就走了,孩子想亲也没时间。”如今,小金丽已经习惯了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

  记者离开小金丽家打算采访另一个留守儿童梁慧慧的家庭,但是孩子已经上学去了,家里只有生病的奶奶。梁慧慧今年9岁,父亲病故,母亲外出打工,只有梁慧慧和奶奶在家一起生活。“孩子妈妈也不知去哪打工了,孩子只有我带,可我这身体……”老人有些难过。

  3 长长的留守儿童名单

  北大靳村小学校长徐永广对记者说,全校225名学生有40多个孩子属于留守儿童。据他介绍,以前这些在外打工的年轻父母为了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往往把孩子带在身边并且送孩子到城市的学校,但是好像这几年城市里适合这些打工子弟的学校越来越少,无奈之下,一些孩子又被送回老家,仅北大靳村小学这个学期就回来8个学生。

  在肥乡县妇联记者看到一个名单:常小飞,9岁,父母石家庄种菜,与71岁的爷爷生活,家庭困难。常金铃,9岁,父母石家庄种菜,与65岁的爷爷生活,家庭困难。常千千,11岁,父母石家庄打工,与爷爷奶奶生活,家庭困难……长长的名单有256人。县妇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只是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实际的留守儿童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六一”前,肥乡县在全县开展了面向留守儿童的“共享一片蓝天”捐赠活动。目前,该县募集捐款2万余元,向55名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捐助学习、生活用品和每人150元现金。

  相关链接

  九成留守儿童情感饥渴

  到目前,邯郸市对全市留守儿童的调查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此次调查项目之详细为历年来首次。据初步统计,该市留守儿童近万名,其中8个县已完成数字统计,其中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就有近2000人。

  该市妇联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饥渴,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发育、情感寄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更加缺失亲情。(本报驻邯郸记者邢云)

  相关新闻

  “亲情信封”送给留守儿童

  本报邯郸电(记者邢云)亲情,有时会成为一种令人心酸的东西,不过“心酸”也会因为关爱变得“心暖”一些。“六一”前夕,由邯郸市妇联发起,印制了2万枚专用邮资信封,以增进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用“信鸽”来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有关部门注意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方式多是通过电话,这使得他们对父母的关爱与思念之情过后就会忘记,有些男孩子碍于情面,不愿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说出来。因此,由邯郸市妇联发起,启明星双语幼儿园和海蓝春心理健康工作室捐资印制了两万枚带邮资的“亲情信封”,供孩子们跟父母交流感情。

  这些信封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发放到留守儿童手中。

  昨日,记者在邯郸妇联看到了部分信封。信封背面有一首小诗:“悄悄话儿表爱意,只言片语寄亲情,天各一方不觉远,犹如爸妈在身边。”整个信封装帧精美,洋溢着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融融亲情。

  据了解,4月9日,邯郸市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为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的通知》。通知指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要求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为留守儿童寻找代理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十项具体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记者注意到,用信件传真情即是其中一项。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