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样过“六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10:06 南方日报

  题记:

  “六一”又到了,属于童年的节日欢声笑语、五彩斑斓。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同样渴望无忧无虑的童年、期待肆意玩耍的欢乐……但某些原因使他们的快乐有些来之不易。这个“六一”,我们把目光投向他们,因为这个节日同样属于他们。

  “儿童节不好玩”

  深圳市救助管理站:杜涛(11岁)

  节日愿望:到外面看一看

  深圳市救助管理站位于罗湖区北环大道旁,一幢白色破败的平房内,穿过一扇从里面无法打开的不锈钢大门,眼前是类似四合院结构的房子。一边是看电视、玩桌球的娱乐区,一边是食堂,一边是宿舍,还有一边是教室和厕所。中间的天井面积很大,栏杆上晾晒着衣物和拖把。

  吃不惯水煮菜的四川娃

  昨日上午11:00,记者来到救助站,正赶上中午开饭。一个胡乱扒拉了几口饭就放下筷子的男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男孩名叫杜涛,已经在救助站生活了近3年。3年前,他跟继母到深圳玩,一天与继母失散后就再也联系不上。在街头风餐露宿了两天后,警察把他带到深圳救助站。由于不清楚家里的详细住址,他一直呆在这里。

  说到3年来在救助站的生活,杜涛说“吃饭、睡觉都不惯”。作为四川人的他,救助站里的水煮菜难以下咽,“站里的菜都是大锅用水煮,我每天都只吃一点饭”。由于饭菜不合口味,杜涛经常饿着肚子上床。

  12:00到下午2:00是救助站的午休时间,一个年纪较大的男孩挥舞着手中的棍子让孩子们回房睡觉。杜涛告诉记者自己是班长。杜涛住在3号宿舍,宿舍里摆放着10余张单人床,没有其他摆设,房顶挂着两盏日光灯和一盏已经坏掉的紫外线灭蚊灯。墙壁斑驳不堪,到处是渗水发黑的痕迹;走道旁的窗户没有装玻璃,晚上必须要点蚊香。

  听不懂三字经的小文盲

  尽管救助站里条件一般,但至少管饭管住,可以免去风餐露宿的辛苦。相比物质上的贫乏,这群孩子们缺少精神上的富足。

  杜涛脸上有着超乎年龄的镇定和漠然,一双黑色的绒线手套从不离手,那是他打桌球的装备,是一个已经离开救助站的朋友送给他的礼物。

  虽然只有11岁,杜涛的桌球技术已经十分了得,推杆动作娴熟。救助站里的娱乐项目很有限:桌球、象棋、羽毛球。象棋经常被大孩子们抢去,羽毛球受到场地限制,桌球成为救助站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

  由于没上过学,杜涛不识字。老师上课时讲的论语、三字经等,对于他来说完全是天书。“老师就是把里面的话翻译一下,听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语文、数学、地理、《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是紧锁在教室里的奢侈品,“老师怕我们撕坏”。记者透过窗台看到,教室里书橱内的书籍簇新簇新的。

  向往外面世界的小大人

  杜涛以前在四川时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过“六一”儿童节的概念。虽然在救助站过了两次儿童节,但他没有一丝兴奋。中午吃饭后,老师宣布“六一”要举行拔河比赛,孩子们发出一阵欢呼声,杜涛却面无表情。

  “儿童节不好玩,外面才好玩”,外面对于小杜涛来说,是个完全抽象的概念,但他感觉那肯定是个比救助站更有意思的地方。一年到头,杜涛都没有出过救助站。他说只有家长来接才能出去,否则就得等到年满18岁才能出去。当问到出去后能干什么时,他茫然地摇摇头。当记者告诉杜涛,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救助站将安排20名未成年人参观动物园,杜涛终于兴奋起来。

  午休时,宿舍里的孩子们低声聊着他们听来的传闻:“听说救助站要拆了,我们要搬到东莞樟木头的救助站去。”孩子们沉思着,一脸凝重。

  最后一个“六一”

  龙岗区鹏达学校:六(一)班龙小玲(14岁)

  节日愿望:去书城买《朱自清散文集》

  兴奋?遗憾?忐忑?自信?龙小玲自己也说不清。对于上六年级的她而言,这是一个不太普通的“六一”。过完这个“六一”,她就将从龙岗区鹏达学校小学毕业,步入全新的中学时代,在人们眼中,她将不再是一名“儿童”,而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对每一个“六一”,龙小玲都有缤纷的记忆——龙城广场放风筝、爬莲花山……无论多忙,每年的“六一”节,父母都会请假带她出去玩一天。

  父亲是一个音箱厂的主管,母亲在同一个工厂工作,这个来自梅州的家庭,每个月的收入也就两三千元。“家里不是特别宽裕,但是每年儿童节爸妈都会送礼物给我,所以,每年我都很期待儿童节的到来!”

  “去年送给我的是《安徒生童话》……”小玲记得很清楚,“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每年过儿童节之前,爸爸妈妈都会问我,你想要什么礼物,我就选择书。书对我的价值是最大的!”

  “我已经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读什么书都是我自己选的,我觉得现在正是需要读这些书的时候。”对于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小玲早有打算,“我要爸爸妈妈带我去书城买《朱自清散文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匆匆》的时候,我就被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打动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时间。”

  “有一次,在图书馆里我读到《背影》,那蹒跚爬过铁路去买桔子的身影深深刻在了我心里。于是,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想到了父爱的伟大。”小玲深深地陶醉在朱自清用文字构建起来的意境中,“这是我最后一个儿童节了,一定要过得有意义。”

  同样令小玲期待的是,每年的儿童节,学校不仅放假一天,还会送礼物给大家。“有饮料、QQ糖、饼干、薯片……一般都是5月31日下午发。”小玲讲起这些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用学习来报答爸妈”

  “爸爸妈妈这么疼爱你,在这个自己的节日里,你最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用爱去包围他们,用学习来报答他们!”

  也许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很难确切地理解何为报答,但她知道要用学习回报父母,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小玲告诉我,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考上龙城中学。“在爸爸妈妈眼里,龙城中学是最好的初中,分数也是最高的。我一定要考上龙城中学,报答他们这么多年来对我的爱!”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时来深圳的,此前一直在梅州老家农村上学。小小的她喜欢上了书法,没有人指导,就自己临摹字帖;没有上过培训班,一切都是自己摸索。“当时,爸爸每次回老家,都会给我带字帖。”三年级时,小玲来到龙岗,第一次走进书法兴趣班,“培训了一年,我觉得进步还是很大的。”

  小玲的家就在鹏达学校隔壁的“鹏达花园”。在鹏达学校六(一)班60多个学生中,小玲是幸运的。班上有很多孩子除了学校的礼物,也许从来都没有收过来自父母的儿童节礼物。龙小玲的老师告诉记者,鹏达学校90%以上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工作繁忙、经济紧张,很多孩子家里并没有儿童节的概念。

  邻居都喜欢他

  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溥溥(5岁)

  节日安排:看儿童专场《忍者神龟》

  溥溥今年5岁,是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花花班”的孩子。初次见面,这个帅气的小男孩跑过来,亲热地拉着记者坐到一张小凳子上,然后冲人咯咯地笑,显得非常快乐。只有知情人才知道,溥溥在7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发现“智力迟缓”,2岁才学会走路。

  曾让爸爸妈妈绝望

  “其实,他在三四个月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征兆,比如眼睛的追视能力较弱,看到玩具不会伸手拿,经常紧握拳头等,但我们都没有在意。”溥溥的妈妈梁女士说,确认孩子“智力迟缓”这个事实后,感觉天塌下来了。“全家三个人抱在一起哭,甚至还曾有‘抱着一起跳楼算了’的一闪念。我问丈夫,有没有地方能让我接受心理辅导……”此后,原本外向、热情的梁女士一度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

  “尽管一直没放弃为溥溥做辅助治疗、物理治疗,夫妻俩也几乎都停下工作,把时间全投到孩子身上,但前两年始终特别回避,害怕周围人的眼光,甚至连听到别人说‘傻’字都不能接受。平时出来玩,都是抱着溥溥到人少的地方,希望能把孩子保护起来。”

  最洁白无瑕的友情

  转变发生在溥溥3岁进了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之后。由于这里所有的孩子都有一点特殊,溥溥在这里获得了宽松的环境。“学校有专业的特教老师辅导,经常举行户外活动,使孩子有很多接触人群和社会的机会,所以每天都能感觉到进步。溥溥有了很多自主语言,对陌生人和亲人有了认知,不会畏惧生人,对陌生的环境也很快适应,我的情绪得到释放,也就不避讳了。”去年决定做个“全职妈妈”的梁女士笑说要是以前,自己绝对不会接受采访。

  其实,后来梁女士发现邻居大多对此早已猜到一二,只是出于善意都没有明说。“现在我让溥溥和社区里的孩子一起玩,培养他的伙伴意识,邻居们也都很喜欢他,一些爷爷奶奶很远见到他就开始打招呼,我的心里特别感动。”

  而溥溥也用自己的感情回报着善良的人。邻居的孩子浩浩是溥溥的好朋友,有天浩浩生病,梁女士的丈夫便开车帮忙送浩浩去医院。等梁女士送丈夫出了门,回头却看见溥溥伏在沙发上大哭,嘴里喊着“浩浩……”,“他感到医院是不好的地方,为浩浩担心,孩子特别单纯。”

  市民中心登台表演

  前段时间,溥溥和中心的其他孩子一起去市民中心表演节目,尽管出场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梁女士说自己从后头皮根到头顶都很兴奋,“我们这样的孩子最需要各界的鼓舞,感受到周围的友爱,家长的心态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心态要特别好”。

  今年“六一”节,中心上午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游园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捞金鱼、滑板运球等游戏,下午则放假。梁女士打算和家人带溥溥去新南国看儿童专场《忍者神龟》。

  “我们没想过生第二胎,虽然有不幸,但有时我看着中心那些花几年时间才能站起来的脑瘫孩子,觉得自己还是相对幸运的,而且社会对这类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城市文明程度是成正比的,深圳的整个大环境比较关爱他们。我现在就希望能给孩子过好每一天,让他每天都快乐,这也是一种幸福。”

  目前,心态已经逐渐平和的梁女士最大的苦恼是,溥溥已经快到入学年龄,她希望孩子能到普校跟班就读。“今年看到申请学位的新闻就感到‘恐慌’,不知道明年这个时候如何面对,怕学校不接受。”

  福利院“孩子头”

  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小雪(13岁)

  节日安排:“园博园”游园活动

  下午3时多,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游乐园内,欢声笑语。

  南方航空公司的空姐们来福利中心看望这里的孩子们,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热心单位和市民。“整个福利中心,像这样的孤残儿童有520多个,其中有320多个生活在福利院,110多个寄养在96户家庭里,36个生活在不同社区的9户模拟家庭”,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付天跃对这些情况如数家珍。其中,一个叫小雪(化名)的女孩子,给付天跃留下深刻印象。

  小雪的经历不寻常。据了解,去年6月进福利院前,小雪在深圳打工的养母养父先后去世,因为没人照顾,小雪只能流浪街头。后被一热心的餐馆老板收留,但老板担心被认为使用童工去报了警,小雪被送到救助站。小雪的经历引起媒体关注,去年6月14日,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把小雪从救助站接到福利中心,使这个没有父母的孩子终于有了“家”。

  “她在学校挺有人缘”

  记者昨日傍晚见到13岁的小雪时,她从学校回来已经吃完晚餐。在孩子的眼中,福利院就是他们的“家”,一个黄姓科长被几百个孩子亲切地叫做“黄妈妈”。

  面对记者,清秀可爱的小雪显得有点紧张。最近的一次单元考试,小雪告诉记者自己“语文全班第四名,数学全班第一”,当记者和周围的人夸奖她时,小雪笑了。

  记者了解到,因为小雪以前读过4年级上学期,所以进福利中心不久,小雪在离福利院不远的一所公立小学就读4年级。在班上,小雪成绩一直位于前列,而且还是大队干部。小雪在福利院的辅导教师林老师形容小雪为学校里的“孩子头”,“她在学校挺有人缘,和不少同学玩得挺好,和老师关系也不错,对老师很信任”。

  喜欢帮助弟弟妹妹

  小雪的宿舍里并列放着4张小床,桌上摆着一排大小不一的娃娃,都是热心人送来的礼物。

  “在福利院里,小雪挺勤快,比较爱干活,比如打扫宿舍。而且她心地很善良,喜欢帮比她小的孩子,对小弟弟小妹妹很疼爱。晚上辅导作业时,有时我在忙,她会教教那些念一二年级的孩子”,福利中心林老师告诉记者。

  “我们在‘六一’后,准备对孩子们开展一项‘慈善教育工程’,不能让他们仅停留于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奉献,懂得回报社会”,付天跃告诉记者,如今福利院的孩子们在物质方面并不匮乏,他们需要的是更有针对性的心灵上的爱护。

  梦想是当“设计师”

  这个“六一”,小雪会参加爱心单位组织福利院孩子参加的“园博园”游园活动,晚上则参加福利院举办的文艺晚会。“通过晚上的游戏,孩子们可以赢得礼物,我们想让孩子们体会有付出才有回报”,林老师对记者表示。

  对于节日礼物,小雪希望得到是公仔;对于未来和希望,这个13岁大的孩子并不清楚,但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设计师,因为她喜欢“帮人搭配衣服”。

  而在林老师看来,像小雪这样的孩子,应该对其增加一些平和的沟通,通过与其聊天让她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提供一个让她分享内心想法的沟通平台”是最重要的。

  记者手记

  或许被误读的童年

  唐毅

  从福利中心采访归来,面对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发掘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我面对的问题是:这些孩子究竟需要什么?什么于他们最重要?

  同事黄超告诉我,采访外来工孩子回来,他才发现自己一直在误读他们的童年。“以前老觉得他们很弱势,可能感受到不公平,实际上很多时候这可能只是我们的臆想。”

  或许,我们真的一直在误读他们的童年;这群孩子最需要的,是我们对其心灵深处的爱与关怀。对救助站、福利院里的孩子而言,给予精神上的关照尤为重要;而对于外来工孩子,或许制度设计尚不尽善尽美,但是大人们应该努力让他们享受平等,看到自己的尊严和理想。

  我和同事们感激那些默默为这群孩子们奉献的工作人员,他们用自己的职业操守燃起孩子的梦,让他们在成长中富于力量和勇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断思考,为孩子所思所虑,用科学、准确的方法启迪孩子的心灵、才智。

  用“爱自己,爱别人”的理念教育孤残少年,这种方式正为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所实行。我想,能让每一个曾有创伤或不幸的生命学会真、善、美,学会用理想照耀前进的征程,学会拥有和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学会用得到别人的爱回报社会和他人,那该多么美好。

  而在现实社会,不仅仅需要真诚,更需要坚持务实的操作。既然这座城市拥有那么多富有爱心的可爱的人,那么用最合适最贴切的方式送去温暖和慰藉,让这座城市每个角落的孩子沐浴在同样的光辉下,也许并不遥远。

  策划 刘丽

  统筹 唐毅

  撰文 黄超 罗莎 唐毅 张玮

  摄影 丁玎 何俊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