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全性:倡议恢复高考第一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13:29 中国网

  今年高考将至,而今年又恰逢恢复高考30周年,30年前的一场“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激辩中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当年,正是这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和邓小平的最终决断,才使得中断11年之久的高考重新恢复,一个时代的拐点也由此出现。为此,本网在今年高考前夕,采访了那次座谈会的参与者,并以此作为恢复高考30周年的纪念。

  在武汉大学,已经年过八旬的査全性院士知名度很高。尽管这位老人研究的电化学领域对大多数人很陌生,但若说起当年那次改变千万人命运的发言,几乎任何一个武大师生都会告诉你:查全性是倡议恢复高考第一人。

  恢复高考内幕揭秘

  1977年8月,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召集了一次科学教育座谈会。当时还是副教授的査全性也意外地被邀请参加座谈。

  8月3日,查全性按通知赶到北京饭店,发现出席会议的有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等著名科学家以及科学院和教育部的负责人。相比这些科学家,查全性分析自己被邀请的原因时说:“教育部长刘西尧和部办公厅负责人刘道玉跟我是校友,知道我敢讲真话,有意这么安排的。”

  正是这一次会议,促成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考场再次打开大门,也正是这位“敢讲真话”的副教授,第一个扣响了紧闭的大门。

  会议的前几天,还摸不准时局走向的专家们谨小慎微,未敢畅所欲言,每会必到的邓小平在一旁安静地听,既不引导大家往哪方面谈,也不对别人的发言表态。“他真的是来听意见的!”查全性说。

  8月8日,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查全性开始“放炮”:“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原因之一是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他说,大学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没法上课,就像工厂进的原材料没通过检验不能生产合格的产品一样,必须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恢复高考招生,凭真才实学上大学。

  在会上,查全性还指出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他建议:“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一言既出,举座皆惊。“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在当时还是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听完査全性的一番言论,邓小平没有表态,他环视四座问道:“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见在座的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又问坐身边的教育部长刘西尧,当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代表们也都说来得及。

  “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

  高考改变人生

  1977年年底,关闭已久的高考考场再次打开大门,570万名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他们的人生从此改变了,而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让査全性没有料到的是,这样的改变也影响了自己——就在这年冬天,查全性的大儿子、女儿也报名高考,双双考上了重点大学。当时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教授与査全性同住一楼,也有3个子女同时考上大学。捷报传来,吴于廑高兴地跟他相互祝贺:“我们两家五星高照!”查院士的大儿子、女儿大学毕业后,先后出国深造,获得美国博士学位。查全性说:“我那次发言,也使子女们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有创见,只是我有机会说几句真话。而我敢于说,主要是觉得说了可能会解决问题。”谈到自己当年首倡恢复高考,査全性总是很低调,但是对于恢复高考这件事本身,他却显得有些激动:“那两批学生一进来之后,整个高校教学工作就变了样。你想想,当时已经八年多没有学校上课了,社会上都说读书无用,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对题目的人,肯定一直都在坚持自学,事实证明,77级、78级的学生今天都已成为社会的骨干力量。”

  对于改变过无数人命运的高考,査全性说,“一考定终生”肯定不是好办法,“如果高校能实行‘宽进严出’的招生办法,则会更好。”他曾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里斯大学考察,发现该校每年招生10万,第二年这些人只剩两万,最后毕业时不到一万。通过逐步淘汰,学生质量得到了保证,被淘汰者学到了一定知识,也不太痛苦。

  “可惜的是,我们目前的社会风气不允许这些东西。相对而言,目前的高考让大家都经过一个相同的检验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公正,仍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査全性说。(文/黄欢 牛思远)

  人物名片:查全性,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教授、博导。1925年生于江苏南京。1950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留校任教至今。1957-1959期间在原苏联莫斯科大学电化学研究室进修,在国际著名电化学家、前苏联科学院院士A. H. Frumkin(弗鲁姆金)指导下从事电化学研究。1978年评为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1984年期间担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其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先后担任《化学学报》、《高等化学学报》和《物理化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

  学术兼职

  中国化学会期刊《电化学》副主编

  国际电化学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顾问编委

  俄罗斯电化学期刊“Russian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顾问编委

  研究工作简介

  近五十年来一直从事有关电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高比能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生物电化学等,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0余篇科学论文。其中表面活性剂吸附规律、电化学催化等工作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所著“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普遍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