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复旦调研本市流动儿童融入程度 90%以上流动儿童:我爱上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09:30 上海青年报
近日,复旦大学以“上海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性和影响因素”为课题进行调研,虽然有90%以上的本市流动儿童喜欢上海这个城市,但与上海的融入程度还不是很高。研究表明,个人特征、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中的很多因素都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具有显著影响。 本报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傅湍薇 【调研结果】 90%以上表示喜欢上海 调查显示,90%以上的流动儿童都是喜欢上海的。其中出生在上海的流动儿童中90.14%表示喜欢上海,无论是否在老家或者在民工子弟学校上过学的流动儿童,喜欢上海的程度都在95%以上,其中没有在老家上过学的孩子相对更喜欢上海,达到99.22%。 超过八成愿意进上海班 97.33%的流动儿童愿意学上海话、愿意与上海同学交朋友。转入公立小学的流动儿童中超过7成课余玩伴是新班级里的同学。近三成流动儿童经常与地段班(即全部由本地学生组成的班级)孩子们接触,不过偶尔或从不接触的也占了超过三成。问到是否愿意和地段班的同学交朋友,和是否愿意报名参加与地段班的同学一起做的游戏,是否愿意和地段班的小朋友合并在一起上课,回答愿意和非常愿意的都超过了八成。 【专家建议】 调查显示,流动儿童是否出生于上海,来沪的时间长短,接受教育的经历都对其融入城市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复旦大学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课题组的专家们提出以下建议: 考虑安排进公办小学 促进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学习,提高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为其提供与上海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服务。 优质的教育不仅能使流动儿童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从而保证其未来在城市中生存的能力,也能使流动儿童更好的学习文化从而更顺利的融入到城市中。在目前的状况下,民工子弟小学无论是在资金上规模上还是师资力量、教学管理上都与公办小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可尽量让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小学中,与上海儿童共同学习,这对其融入上海有着重要意义。 尽量采取混班教学 在公办学校中,应采取混班教学,即让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共同在一个班级中学习。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互动影响着他们的融入性。互动关系越强,融入性也越高。学校是儿童间互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分班教学,即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分别单独编班不利于两个群体间的互动,容易造成两个群体间的隔离,不利于流动儿童融入城市。 充分发挥社区力量 可以结合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力量,动员社区居民和专业人士一起,开展多元的社区活动,促进流动儿童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比如街道中专门设立流动人口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流动儿童的事务管理和权利保障,发挥街道青少年社工的力量,将流动儿童纳入到社区工作中。这样一来,有助于流动儿童更多地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更好地促进其在社区中的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