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郑汴融城中的求异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2日08:29 大河网-大河报

  核心提示

  随着“郑汴一体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有关开封城市定位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郑汴一体化”还是“郑汴一致化”?是开封做郑州的“后花园”,还是郑州做开封的“大码头”?

  与其频频审视开封是否应该背离原有古都风貌,不如认真思考一直隐藏于其背后的命题:郑汴融城,开封究竟该如何定位?

  □记者孟冉

  郑汴融城要“一体”不要“一致”

  “我不是开封人,但我喜欢开封。它的一草一木都与众不同”、“开封的13处‘国保’不单单是开封的,也是河南的、中国的,乃至世界的,虽然破旧,可都是独一无二的”……

  近段时间,记者手机塞满了洋溢着拳拳爱心的短信,发信人多数并非城建专家,也不是设计或其他专业人员,但每一条有关开封的消息见报,都让他们敏感的神经高度紧张。

  “老百姓关心开封是好事,说明大家在乎开封,希望开封变得越来越好。如果人们不管不问,反而证明开封不是个举足轻重的城市了。”在开封政府部门一位工作人员的印象中,开封的城市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牵动人心。

  开封一位政府官员的观点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公众如今高度关注开封,很大程度上缘于开封的现状与人们的期待存在很大差距,而郑汴一体化开启了这个一直封闭的话题。

  在开封采访时,记者听到一件事:今年五一期间,一位在龙亭景区兜售香火和果品的老太太7天净赚2000多元,这位老太太逢人就说郑汴融城的好处。假期结束后,她跑到郑开大道终点——开封金明广场放了一挂鞭炮,表达对这条路的感激。

  “老太太的举动固然有迷信成分,但说明郑汴融城给开封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开封市委一位工作人员说,自从郑开大道通车后,开封城内每天都会拥进不少郑州游客,他们在开封游玩消费,有的还带着外地朋友一起来。骤然增加的人流和车流,使不大的古城变得拥挤起来。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开封正深受郑汴融城的影响,但古都人略微骄傲的性格和悠闲的心态依然根深蒂固。

  开封市民赵先生说:“郑州道路宽畅,工作节奏快,发展机会多,但开封也挺好,生活消费品物美价廉,生活舒适,人与人之间感情平和融洽,交往也没有太多的功利。”赵先生目前在郑州做生意,他打算在开封西区再买套房子,“从那里到郑东新区比从郑州西郊到东郊还快呢”。

  而在开封大梁门附近住了20多年的王小姐,最近刚从开封一所小学跳槽到郑州东区的一所小学,工作的城市变了,她却不打算搬家。“我想改变工作状态,但不想离开开封。上班后准备买辆车,走郑开大道肯定不耽误时间。”她说,自己或许将来会在郑州买房,但一定会留住开封的旧房,把开封当作休闲度假的城市。

  开封文化部门的一位官员认为,从古城风貌保存的完整性来看,毫无疑问,开封是中国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历史上大宋南迁虽然使中原文化“沉陷”,但开封人身上的大宋精神和生活习惯却保留至今。开封今天的许多建筑和街区仍保留着宋代的格局和形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仍处处张扬着繁华宋都的印痕,“这种弥足珍贵的文化状态,表明开封的文化传承有着强大的力量”。

  在这位官员看来,“郑汴一体化”不是“郑汴一致化”,开封的发展,应体现出与郑州的差异,“要做加法,要让1+1≥2”。

  宋都古城复建开封一直在努力

  记者在采访中听说,一位从外地到开封任职的官员上任伊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游客的身份走街串巷,寻旧访古。当他漫步在狭窄曲折的胡同,耳闻目睹普通居民优游的生活,流连于“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古老街巷时,当他和市民交谈,听老人讲述开封的故事和历史时,时空交错,常常生出还置身在宋代都城的感觉。根据他掌握的情况,国内极少有历史建筑形态保留得这样完整的城市,而能像开封这样,每一处历史文化遗物还都有口耳相传的故事环绕,更是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困境中求变的开封并未忽视对古城风貌的维护,相反,开封对这一丰厚财富的发掘和规划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006年3月19日,新华社播发的一条消息让很多开封人欢呼雀跃:“开封市将全面启动宋都古城复建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优化古都环境,增强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开封市旅游文化的优势,再现东京梦华的辉煌景象。”

  据了解,宋都古城复建的主要规划范围,就是现有城墙范围内12.9平方公里的开封古城主体,复建第一项内容是修复古城墙,建设城墙内外保护范围内的绿化带和城北森林公园、孙李唐庄的文化休闲区,开辟环城墙旅游线等,然后是增加水域面积,建设刘家胡同和双龙巷两个中原地区居民保护旅游区,修建宋门、曹门城门楼和大南门瓮城广场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把老城区建成融旅游、购物、休闲、度假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宋都景区”,实现与郑州的错位对接。

  为配合这项工程的开展,当时开封还发起了向民间征集古城墙墙砖的活动,很短的时间内,几千块墙砖便陆续汇集到了城墙管理部门。“听说城墙管理部门人手少,天天忙得连轴转,很多居民等不及他们来拉,就自己把砖头送过去了。”开封市民任先生说,历史上的开封是由城墙、鼓楼、护城河和数量繁多的古式建筑组成的,到今天虽然历经多年保护得还算不错,但毕竟也破坏了不少,“政府打算恢复古城,开封人谁不高兴?谁不愿意出把力?”

  然而,宋都古城复建计划进展得并不顺利。由于多方面因素,目前,这项庞大的工程基本停滞了下来。

  “现代化是每一座城市发展的目标,但是历史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封落伍了,但并不是历史文化拖了开封发展的后腿,反而正是文化成全了这座城市。”始终关注开封古城复兴的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梁留科教授认为,开封要发展,但历史的足迹不可能被坚硬的混凝土所掩盖。

  古城的文化规划要“向后看”

  2006年6月,一封来自法国巴黎的公开信先后出现在开封宋韵网、河南报业网上,信是写给开封市政府的,写信人署名“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虽然人在国外,但“心向开封”。他说:“我愿付100万元人民币,希望可以保住开封市鼓楼街北侧那几座宝贵的老建筑。”他还说,愿拿这笔资金作为开封旧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基金,但“前提条件是鼓楼街上几处饱含历史文化的老建筑必须得到充分保护,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破坏与改造”。

  “曲水流觞”的行为赢得了不少市民的赞赏,“他有不少保护和发展开封古城的想法,并且不掺杂个人功利。”与“曲水流觞”熟识的开封市民蒋先生说。

  事实上,“曲水流觞”的初衷很简单,他在帖子里这样表述:“原先寺后街的很多老建筑都已经消失了……我不想再让自己失望,想让鼓楼街的这几幢宝贵的老建筑为所有热爱开封风华的人们停留得更久些。我不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回到开封,满眼看到的净是些镶白瓷片的现代建筑和由混凝土建成的仿古建筑,我不希望孩子对‘开封旧城很漂亮’这句话产生任何怀疑……”

  而今,记者尚不知“曲水流觞”设立保护基金的愿望是否得以实现,但他的举动无疑体现了开封人对保护古城历史文化的拳拳之心。

  据开封政府部门一位官员透露,目前开封市正从规划水系建设着手,依靠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街区、保有历史遗存的景区,谋划开封文化产业的建设。

  “这应该是开封的精彩之笔,有人说开封是郑州的‘后花园’,我们要改变这种看法,要让郑州变成去开封观光游玩的‘码头’。游客进到古城,就如同进入到了一个大景观,要让他想到里面看,想在里面住下来。文物看起来是苍老的,但也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开封要提供向人们展示绝好去处的理由,不能单纯搞时尚的城建,其文化定位和规划要‘向后看’,当然不是要求城市建设全部复古,现代化的建筑完全可以向西发展,和郑东新区衔接。”这位官员说。

  这位官员还建议,规划古城建设时,在考虑疏散密度较高人口的同时,要保留古城里部分原有居民以及已经形成规模的成熟公共设施,“任何一处景点,如果没有当地人的活动肯定是不鲜活的,公共设施则可以为游客提供生活便利”。开封以古城风貌的形态去扩张,最终可以达到新老城区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而在财力投入上,一些被采访者希望上级财政能够对开封古城的保护与建设给予更多支持。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每年对大遗址的保护都有资金扶持,西安、洛阳都曾因此获得过近亿元资金,“这些资金,同样是开封所急需的”。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