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皇帝的诚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3日03:05 中国青年报
张天行 ■近些年来,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皇朝、帝王的题材,戏说、恶搞无足论矣,即使是一些标榜如何严肃创作的,也不时流露出浅薄或低俗,此种局面一时恐怕还无法改变。在此种情势下,私见以为,影视、文学工作者除了与历史工作者合作、增强历史知识、历史感外,也要加强与哲学工作者的交流,从而端正历史观。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贞观政要》便是记述太宗贞观年间言行的著名史书,浏览一遍,总让人觉得其中所记多偏于太宗的嘉言懿行。如要了解完整的太宗形象,看他思想的发展,很需要参照别的史书。 如何驾驭臣下、识别官吏的忠奸、廉贪?是历代统治者都遇到的问题,费尽心智,有各式各样的表现,其中有若干经验,但这里也是权术极力发挥的场所,上演过无数的悲剧。 《贞观政要·诚信》记载如下一条: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废掉佞幸之臣,太宗对此人讲:“我所任用的,都认为是贤德之臣,你知道佞幸之臣是谁吗?”这个人回答说:“臣下身居山野草泽之中,不能确切知道谁是佞幸之臣,请求陛下用假装生气的办法来试验群臣,如果有能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的,则是正人君子,那些顺应皇上意旨的,则是佞幸之臣。”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的清与浊,在于其源泉。君主是国政的源头,下边的众人就如同流水,君王自己搞奸诈的事,想叫臣下行为端正,这如同源泉污浊而望流水清澈,按理是不能实现的。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是多诡计的人,十分鄙视其为人处世,像这样的君王,怎么能够教育和使令臣下呢?”并对上书的人讲:“我想在天下推行最大的信义,不想用欺诈之道来教育训示习俗和世人,你讲得虽然很好,但我是不能采纳的。” 太宗所言颇有儒家色彩,近乎德治,很别于津津乐道于权术的帝王,令人称叹。但是,在同样比较权威的《唐语林》中,记载了与此相类的另外一例: 太宗言“尚书令史多受贿者”,乃密遣左右以物遗之,司门令史果受绢一匹。太宗将杀之,裴矩谏曰:“陛下以物试之,遽行极法,诱人陷罪,非‘道德、齐礼’之义。”乃免。 这里太宗所为颇类乎引蛇出洞,如非大臣谏言,那位司门令史的脑袋就要搬家了。 两则故事背景相近,但太宗的言行却有一定区别。据《唐会要》“贞观元年,太宗务正奸吏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明确标明这是贞观元年的事,如此说来,后一故事当发生在前。也可以说明,太宗的思想是经过发展的,是与他身边一些崇奉儒家思想大臣的规谏分不开的。所以,当有人向他进谏巧计的时候,他脑子里一定闪现出自己曾干过的往事,因此,他在陈述拒绝的理由时,才那么果决、头头是道。原来类似的戏早就演过了嘛! 联系前后两件事看,太宗的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确实是不虚言的。一个政治家,能以诚信自律,不以诈道训俗,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可贵的。正因为如此,朝廷之上大臣们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集合众人的智慧,共同推动开创了“贞观之治”。 只是,唐太宗身处皇权专制体制的最高端,这样的想法能坚持多久,实在是很难说的。例如,太宗在驾崩以前,曾把开国大将李眅贬谪在外,可谓惊人之举。太宗私下告诉太子说:“李眅为我,出生入死,在所不辞,这是对我个人的效忠。你并无恩于他。现在把他远谪,以试其忠心。他若抗命,即予诛杀。但是他已遵命而去,将来你把他召回,封以高官,他必然效忠以报。”这样的做法,已很难说是君臣间的信义了。 近些年来,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皇朝、帝王的题材,戏说、恶搞无足论矣,即使是一些标榜如何严肃创作的,也不时流露出浅薄或低俗,此种局面一时恐怕还无法改变。在此种情势下,私见以为,影视、文学工作者除了与历史工作者合作、增强历史知识、历史感外,也要加强与哲学工作者的交流,从而端正历史观,增强把握反映历史事件、人物的深度;同时,在众多的皇朝、君臣的历史题材中,今后无妨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历史上有活力的时期、有作为的君臣,比如战国、汉唐时期、唐太宗等等,以新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加以表现,那样,人们得到的启示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