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依云”成为又一个“SK-II”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3日09:09 南方都市报

  ■经济人之马红漫专栏

  一贯以“水比牛奶贵”而著称的法国依云矿泉水最近有点“烦”。前几天,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了今年3月份进京的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其中,“依云”矿泉水被检验出细菌总数含量超标。

  按照许多媒体的惯例,对于高档洋品牌的再次落马,众多评论文章纷至沓来,就消费者对于“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教导,意指“国外的月亮未必比中国的圆”,洋品牌价高而可能质次。然而就在这些讨伐之声中,依云事件却悄然发生着意想不到的变化。

  依云公司最近发表声明称,关于细菌总数超标的问题,是由于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及欧盟的检验标准有所不同。参照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标准GB8537-1995的规定,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的菌落总数应低于5cfu/ml,灌装产品则要低于50cfu/ml,而大肠菌群在每100ml中则不得检出。但是在WHO及欧盟的标准中,细菌总数并不在检验范围之内。

  这一声明告诉我们,依云矿泉水符合WHO和欧盟标准,但不符合中国标准。因此,问题并不在于产品本身,而是在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地域差异。

  看到这样一个声明,让笔者有了一个强烈的预感,那就是未来依云事件的演绎将很有可能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获得一个戏剧性的大团圆结局。也就是依云产品将可能重获国家监管部门的认可,品牌形象和市场销售重新恢复常态。

  做出这样推论的原因是我们早有前车之鉴,即去年沸沸扬扬的“SK-II违禁化学品超标事件”。去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高调宣布在SK-II产品中查出含有违禁重金属铬和钕。并同时表示,这两种元素对人体极其有害。旋即,全国上下人心惶惶,SK-II消费者更是潮水般地涌向宝洁公司退货。然而事隔一月后,国家质检总局和卫生部发表联合声明称,因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化妆品中铬和钕可接受的含量水平,也无安全限量标准,经专家评估,正常使用含微量铬和钕的化妆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较低。SK-II随之正名复市。

  简单地对比可以发现,两件事情具备极高的相似性。同样是知名国际高档品牌、同样是暴露出最基本安全质量问题、同样是被国家质检部门初裁违规,更重要的是,同样涉及国际标准的差异。宝洁公司在被曝光之后,第一时间指出SK-II完全符合日本标准,最终结果便是国家标准屈从于国外标准。而依云事件俨然正是向这一结果逐步迈进,其结果雷同自然也在预料之中。

  然而,最终结局若果真是如此,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则可谓是一场悲剧。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根本无需赘述,而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厘清复杂多样的国际标准,也不可能去分析细菌总数超标与细菌个体数量限制之间的差异,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而清晰的结论——“是否可以使用或食用”。对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却一直讳莫如深,或者是云山雾罩,或者是出尔反尔,甚至几个权威机构之间出现了立场对立的情形。而后者则在此次依云事件再次上演:就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依云质量问题后不久,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所长顾振华就对媒体表示,微生物菌落总数超标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无必然联系。两个权威部门的不同声音,让消费者失去依据,让“依云事件”陷入诡谲。

  事实上,从昔日的“SK-II事件”到今时的“依云事件”,其所暴露出的是管理部门履行职能中的不足,即没有清晰地划分监管食品安全与质量标准两者之间的界限。首先,在既有标准没有做出修改之前,执法部门唯一的选择就是严格执行标准,而不能因舆论和利益群体而摇摆骑墙。这是树立监管部门权威的关键。在消费者的疑惑之中,SK-II化妆品得以重新上市销售,恰恰违反了这一规则。其次,加快推进相关产品的卫生标准建设,明确与海外标准差异的原因与合理性,是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完善而科学的标准是避免类似事件重演的关键,尽管相关标准制订的工作量和难度很大,但这是政府部门无法回避的职责所在。

  不要让依云成为又一个SK-II。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声誉、企业的市场利益,还是消费者的信心,都不应再次由于权威部门的态度游移和转变而付出无谓的成本。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