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倾城考问杭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02:05 杭州日报

  

倾国倾城考问杭州
本报讯(记者 陈玮)昨天上午,在听过杭州市总体情况介绍后,“倾国倾城”观察团的专家们立即就各自关心的领域,接二连三地抛出了尖锐的问题。面对考问,杭州市领导孙景淼、翁卫军及市委宣传部、外宣办、杭报集团、文广集团、市旅委、市环保局、市建委、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统计局等相关负责人一一答辩。也就在专家们的频频点头间,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品牌再次得到了认可。

  白长虹(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城市品牌营销专家、博士生导师):听说杭州在人文生态的修复上有许多实践,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答:我们正在进行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作为一个城市内的次生湿地,西溪拥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但是长期的人类干预,也使这片湿地濒临消失的险境。比如说,2004年前,未修复过的西溪湿地里住着1600户农户和20000头以上的生猪,大量的排泄物已经把西溪变成了一个臭水沟。2004年,杭州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在湿地范围内全面禁养生猪,并将原住民集体外迁;与此同时,还对留存下来蕴涵着珍贵人文信息的建筑、鱼塘、柿林进行修复。一期建成后,我们又通过部分原住民回迁生活,来延续当地活的历史、活的人文印迹。在整个过程中,杭州严格按照“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的原则进行,做到了人文、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如今,西溪二期也已启动,西溪综合保护工程对杭州周边气温、空气、大气等指标的调节功能已经显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也令人可喜。

  事实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司徒雷登故居的修复,对胡庆馀堂的保护等都是杭州在保护人文、生态方面取得的成功范例。

  苑利(民俗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杭州是否已出台一些政策,促进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导向?

  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政策,我们已经列入了杭州打造“一名城四强市”的条文内,每年财政都会划拨专项经费。其次,杭州还尝试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路子。如在杭剧的保护上,就是通过我市民间剧团——黄龙

越剧团挖掘整理、编排戏目,才得以保护起来。政府则是通过“以奖代拨”等途径给予必要的支持。又如在宋城内集中展示的一些民间艺术活动,它本身就是通过产业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环境中得到很好的生存、留传。

  另外,对于被纳入国家“五个一工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杭州也已经初步拟定了奖励措施,按国家给予补助的3-5倍,甚至更多地给予奖励。

  潘新华(《新民晚报》总编办主任):杭州提出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目标,并详细分为提升百姓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等五方面生活品质,那是否应相应建立起一套量化的动态考核体系?杭州作为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的一翼,在城市互动上,会有哪些新的尝试。

  答:事实上,杭州统计部门已经建立了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并设置了一套包含了46项指标生活品质之城量化考核标准。不仅如此,一旦这一考核体系得以论证通过,杭州将每隔3-6个月就向公众公开一次,从而促进生活品质之城的建设。

  在城市互动上,杭州目前已有多条交通拉近了与上海间的距离。每逢黄金周,杭州人主动把西湖让给外来游客。今年“五一”杭州试行车辆分单双号限制进入景区,为上海等地外来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环境,目前我们正加紧研究,将这一举措,扩大到春、秋两个旅游高峰季节,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城市间的互动。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