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要张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00:59 哈尔滨日报

  文/本报记者 鞠红梅

  演唱会、音乐会、话剧……每一场明星闪耀演出前,必要搜肠刮肚地找出一切能动用的人情关系网要票———看演出不买票而要票,是一些市民多年的习惯。

  如今,随着哈尔滨市演出市场的活跃、会展经济的发展,要票这种习惯对演出市场环境的影响已愈显强烈。要票,让一场演出的主办、承办、协办方,乃至主管部门、场馆、公安、消防等与演出有关部门的所有人苦不堪言———手机不敢开、座机不敢接,甚至借出差躲出去几天……即使这样,哈尔滨市的每场商业演出仍有30%的票因躲不掉的人情关系网,不得不白白送出。那些满足了要票人形形色色私欲的票,实际正是这场演出的利润甚至成本!要票,能让一场演出无利可图,甚至血本无归;要票习惯,正挫伤着一些在哈尔滨市办演出的演出公司的积极性,一步步摧毁着哈尔滨市的演出市场。

  1.现象篇

  与演出有关系的人最怕听到的话:

  给我要张票

  一场有大牌明星的演出之前,要票的人有多么多,要票的力量有多强,恐怕每一个要票的个体感受不到,被要票的人却最有体会。

  谁手里可能有票?一些市民说,当然是演唱会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还有承担着维持现场秩序和安全工作的公安、消防部门;负责演唱会审批的文化主管部门;为演唱会宣传的新闻媒体……与一场演唱会有牵连的至少有几百人。只要认识其中一个,人托人、关系托关系,总可能弄到票。基于市民的这种认识,哈尔滨市便有了这样一群演唱会前最受“追捧”的人———

  5月25日举办的“好久不见张学友2007哈尔滨演唱会”,是哈尔滨市今年第一场大型商业演出。早在开唱前一个多月,场地提供单位的一个部门主管便开始接到要票电话,每天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要票的有朋友、有领导、有关系单位,有十几年没联系过的小学、初中同学,甚至有他不认识的、自我介绍为“××朋友”的人……这些朋友、朋友的朋友、领导的朋友虽然要票的张数从一张至十几张、甚至几十张不等,但却都有一个“共识”:演唱会在这里举办,他一定有票,不给票就是不给面子。每当对方用轻松的口气说出“给我弄几张票”时,他说,他头都要炸了。

  与其遭遇相似的不仅是他的同事,只要与演唱会沾连上关系的人,无一没有过这种经历。谈起“被要票”,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与演出有关单位的人士均使用了同一个词———苦不堪言。他们说,如果手头有票,宁可自己不看,家人不给,亲朋近友不给,也得省出票送人,很多领导、关系单位或是有其他利益关系的朋友得罪不得,但苦于票仍然分不过来,甚至很多时候根本就没票。于是再托人要,有时一张票要转六七道手。

  要票的人太多,又不好生硬地拒绝,只好想方设法躲避。根据经验,每一次在哈尔滨市举办的演出前一周,要票的人最多,这一周,他们手机不能开、座机不敢接,甚至躲到外地出差给没票一个“正当”的理由。

  每一张送出的票,归根结底要从主办或承办演出的演出公司出。上述所有人承受的“要票压力”,如果自己无法顶住,最终只能从演出公司要,变为演出公司的压力。刚在哈尔滨市做过两场商业演出的某公司总经理诉苦:谁都知道演出前几天是最忙的,好多工作要做,可是,因为想要票的人太多,我两部手机都不敢开,只能新买个电话卡跟演出工作人员联系,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要票不是新生事物,但从去年至今:

  要票人的数量在猛增

  文化立市,各种高水平的演出必不可少。文化部门人员介绍,2003年以后,会展中心的落成为哈尔滨市举办各种演出提供了更好的场地,有大牌明星参与的大型演唱会开始增多,每年大小演出100多场,市民印象深刻的大型演出也有近十场。像刘德华、周华健、蔡琴、周杰伦等大牌明星都在近两年来哈尔滨市开过演唱会。要票从最初就有,并不是新生事物,但从2003年至2005年绝没有这么严重,明显能感觉到从去年至今年,要票人的数量在猛增。

  提起猛增的原因,哈尔滨市几位业内人士均认为,要票是一个惯性行为,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第一次要到了,下次肯定还想要。另外,起初买票看演出的人发现,别人的票都是不花钱要来的,心理会不平衡,下次看演出前,必然先尝试要票,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要票的队伍。起初,赠票只占可出售门票的5%—10%,去年的几场演出达到20%。今年6月29日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演奏会,1万张门票,有近3000张都是白送出去的,达到30%。

  6日,话剧《西望长安》结束后,投资方说,尽心尽力办完一场演出,只维持住了收支平衡,没挣到钱。如果白送出去的票数量再增加,连本钱恐怕都保不住了。

  2.根源篇

  获得心理满足

  要票有时是炫耀的资本,有时是送礼的佳品

  被要过票的市民均有一点共识:没钱人要票,有钱人也要票。票价高、买不起绝对不是市民要票的主因。一位演出公司负责人说,好多人要完票打车来取,还要请客感谢。请客的钱往往已高出票价,即使这样,这些人还是愿意要票。

  隐去真实身份,市民在网上往往才会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从6日起,本报在哈尔滨新闻网的“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上征集市民要票的原因。“炫耀的资本”是其中一个主因。一位网友认为,只有毫无办法的人才会去买票看演唱会,而不用花钱买票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越是火爆的、难弄的票,越要想办法弄到,分发给周围的人时,有一种被当作英雄的感觉。另一位网友说,能要到票,表示社会交际面广,亲友面前比较有面子。

  “要来送礼”是要票的另一个重要动因。一位网友说,他对各种演出都不感兴趣,但关系单位、上级单位乃至朋友间要有沟通感情的纽带,而一些演出的门票既具有文化、时尚元素,送时又亲切自然,便成了上佳选择,因而每次大型演唱会前都想办法要票来送礼。另一位网友在讲述自己的要票经历时充满了无奈,因为有他无法拒绝的人向他要票,他只好再硬着头皮向别人要。

  要票背后,除了“人情社会”还有“特权社会”的缩影。一位网友也提到,一些拿着赠票看演出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在炫耀特权,他们将免费看演出当成自己应得的福利。

  不把票当商品

  要票观念没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

  提起要票产生的根源,几家演出公司负责人用了一个比喻:如果我是卖服装的,你能在我店里拿几件服装就走吗?如果我是卖家电的,你能今天找我要个冰箱,明天管我要个彩电吗?谁都知道这是必须花钱购买才能得到的商品,而对演出的门票,很多人只将它当作印刷品,并没当作商品。对于每场演出,很多人也没把它当作产品。

  业内人士介绍,在音乐圈,靠卖唱片根本不挣钱,最赚钱的方法是演出。很多成名歌手都要花上数年时间来准备一场个唱,加之背后凝聚的许多幕后人的心血,一场有大牌明星的商业演出绝对价格不菲。而演出公司通过先期付给明星演出费用,主要再由门票收入收回成本、赚取利润的方式,把明星演出引入哈尔滨市,虽然时常顶着“繁荣市民文化生活”的帽子,但却是地道的商业行为。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赵瑞政认为,市民要票,正是对这种商业行为本质认识不足,是思想意识没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要票,实际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以前,电影票、戏票都是单位发的,大家便不把它当作商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买票看电影了。但近年才蓬勃发展的有大牌明星参与的演出,市民的观念尚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这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市场不繁荣、市场运作不规范、社会风气等因素均有关系。

  3.危害篇

  抬高演出票价

  要票的成本被核算到票价之中

  相关例证:某明星个唱演出在香港票价为80元至800元,在澳门为40元至400元,都是根据当地的居民收入定的价格,而在哈尔滨最高票价却达1280元。

  哪个明星会来?会吸引哪些群体观看?票价定多少最为合理?工大集团文化公司曾对哈尔滨市的演出市场作过调查,认为一场大型演出票价最高不能超过300元。但事实上,不少演出最高票价常常超千元。一位在国内各地办演出的投资人介绍,某明星个唱演出在香港票价为80元至800元,在澳门为40元至400元,都是根据当地的居民收入定的价格,哈尔滨的居民收入低于澳门,但最高票价却达1280元。

  业内人士介绍,每场演出的票价都由成本和利润构成。票价中的净利润一般为15%左右,其余为成本,其中包括前期投入的艺人出场费、场地租赁费、宣传费,加上交通费、食宿费、保安费、电费等。为避免或减少要票造成的损失,演出商不得不将其算入成本,转嫁给自费购票者,这是造成演出票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扰乱门票发售

  直接打击演出商信心,可能导致一场演唱会流产

  相关例证:李贞贤、陈慧琳、齐秦等个人演唱会均在哈尔滨市大张旗鼓宣传后流产

  有一点不得不提。演出商介绍,虽然很多人要票不易,但并非自己想看,而是为了送礼。得到票的人也许并不想看这场演出,对票也并不珍惜,有人拿到票也不去看。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演出后面的每一个座位都坐满了人,但前面的高价位置却常出现空席的原因。有人则看票面价格不低,浪费可惜,便在演出前到场馆门前以低价卖给倒票的“黄牛”。被要走的票部分成了“黄牛”的资源,冲击到门票的正常发售。

  要票和“黄牛票”直接影响的是一场演出的门票发售进程。据了解,一些大型演出提前一个月发售门票,演出商也借此预测该场演出的利润。在国外乃至国内一些大城市,观众为了买到好位置都提前购票。而在哈尔滨市,常常不到演出前几天,门票总是乏人问津。就是由于一些想看演出的观众正在想办法要票,实在要不到了才会考虑掏钱买,还有一部分观众在等进场之前从票贩子手里买低价票。

  门票销售迟缓直接打击的是演出商的信心。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演出公司办演出,一般是先付给艺人头期款,再用卖门票的收入付二期款。可如果大半个月也卖不出几张票,演出公司肯定着急,一算成本,假如立即让演出“流产”会赔50万元,硬着头皮如期演出就得赔100万元。还不如及时止损。因而,像李贞贤、陈慧琳、齐秦等个人演唱会均在哈尔滨市流产。

  摧毁演出市场

  演出公司经理说,送票送不起,干脆不办演出了

  相关例证:文化部门称,哈尔滨市大型商业演出越来越少,去年一共不超过5场,今年上半年只有张学友演唱会和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会两场。现在看,下半年还没有申报的。

  省文化厅一位相关负责人说,国内外一些城市办演出,可以通过企业冠名、商家赞助等方式赚钱。但在哈尔滨市,演出的成本绝大部分要通过卖票收回。要票的越多,可卖的票数量就越少。面对要票,演出商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哈尔滨市曾举办过“千手观音”的表演。原计划只办两场,但因要票的人太多,临时加办一场,第三场的门票全是赠送的,这场演出的费用全部由演出商承担。只能说,这家演出公司经济实力较强,否则早撑不住了。

  要票成风的残酷现实下,一场演出便会让好多刚起步的或经济实力较弱的演出公司血本无归。这两年,哈尔滨市相继有几家公司只办过一场演出,便倒闭了。

  经粗略统计,哈尔滨市可以举办演出的公司有上百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只有七八家,其中,一年能办上一两场大型演出的更是少之又少。除“办一场赔一场”让实力不强的公司望而却步外,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在渐渐退出这个市场,“不敢再趟这个浑水”。某公司经理表示,公司社会关系复杂,送票送不起,干脆不办演出了。

  主管的文化部门负责人称,在这种情况下,哈尔滨市的大型商业演出越来越少,去年一共不超过5场,今年上半年只有张学友演唱会和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会两场。现在看,下半年还没有申报的。要票风不杀,让演出商办一场演出赔一场,已经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哈尔滨市的演出市场会越来越萧条,市民终将看不到高质量的商业演出。

  4.出路篇

  市民不要票演出不赠票

  市民和演出商共同改变市场环境

  相关例证:在南方一些城市,每场演唱会的赠票不超过5%,而在哈尔滨,这个数字却高达30%。在东北地区除大连相对好些外,其他城市要票情况跟哈尔滨差不多。

  得知记者采访这个主题,北京市一家演出公司的总经理感慨颇深。他近年在国内各地办演唱会,感觉全国各地都有要票的现象,要票的心理都没什么差别,但数量上差别较大。在南方一些城市,每场演唱会的赠票不超过5%,而在哈尔滨,这个数字却高达30%。因为南方的演出市场比较成熟,观众能把演出的门票当作商品看,都比较注意这个事,不好意思向别人要票。拿票送礼的人,一般都是自己花钱买的。而东北地区市场环境不好,大型演出本来就少,演出门票更显珍贵,市民就更习惯通过要票来显示自己的“路数多”。东北地区除大连相对好些外,其他城市要票情况跟哈尔滨差不多。

  省文化部门有关人士认为,与北京、上海及其他南方城市比,哈尔滨的文化市场没有优势可言。这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更与市民的意识形态有关。如果想让哈尔滨市的文化市场繁荣起来,达到上海、北京那样天天有演出,周周都有大型演出的状态,首先市民要转变观念,把一场演唱会的门票当作像电视机、服装一样的商品来看待。同时,要尊重艺术创作,尊重演员的劳动,花钱进场看演出。目前,买票看演出的市民分两种,一种是没办法要到票,另一种就是有“票是商品”的观念,自觉买票进场。对于要票的市民,不能说是没素质,但这部分买票的观众素质肯定比较高。能够花数百甚至上千元买票的观众,未必就没有社会关系要不到票。如果大家都能像他们一样免张要票之口,让办演出有利可赚,不但演出会增加,票价也会降下来。

  哈尔滨中泰兄弟文化传媒公司(今年举办过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会和话剧《西望长安》的演出)总经理姜宏斌认为,市场环境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需要演出公司、职能部门、市民一起努力,互相理解。从演出公司的角度讲,需要通过一场一场精心准备的演出,来带动这个市场,市场环境好了,演出才能增多,市场环境才会更好,才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上,一些网友建议,各个演出公司应联起手来,坚决不赠票。像前一阵南京的某场个唱,连演出公司的员工看演唱会都是自己买票,这是维护演出整体大环境的必要措施。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观众能形成良好的观看演出的习惯,演出市场的氛围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更多、更好的国内外巨星以及国际级水准的演出才会被引进哈尔滨市。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