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里之争争出文化建设逐利乱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08:59 国际在线

  作者:代福华

  近年来,中国频现各种各样之怪现像,怪像之怪堪称世界“奇迹”。对名人故里这一历史文化问题争论最激烈、最卖力的不是历史文化学者,而是各地方便是其中突出表现之一。据报道,近来山西长子县和临汾两地正在为尧帝故里而争得不可开交,而且山东的菏泽、定陶、曲阜,河北的顺平、唐县,浙江的兰溪,湖南的桃源、常德等地也都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故里争夺战”中奋力拼杀。(《人民日报》7月13日)

  从炎帝、尧帝、舜帝故里之争到老子、姜尚、皇甫谧故里之争,再到诸葛亮、曹雪芹故里之争,可以说故里之争一时像是热闹的剧场,你方唱罢我登场,争议双方,甚至多方均由地方政府“带队”,“御用”专家学者展示其如簧巧舌,人民群众摇旗呐喊,恨不得让死去的名人还魂为其证明,大有不争得个名份绝不罢休之势。与此同时,研究会的成立、祭祀广场的新建、陵园的重修、纪念馆的落成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中国人何时对祖先的感情如此炽烈?缘何各地如此热衷于名人故里之争?原来,经济利益是这一争论的原动力,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名人故里以及相关开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再往深一层,名人故里之争是对品牌的争夺,地方希望通过名人、通过文化,来营销这个城市、这个地方。”还如有专家指出,名人故里之争俨然演变成一种“营销模式”。修复名人故迹,推动纪念活动,吸纳海内外华人投资,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突破口。正是这种巨大的经济空间,使得各地乐此不疲,而地方政府也往往成为这些“文化战”背后的“主导者”。 长子县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在尧帝研讨会上的言论——要将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正充分暴露了地方争夺名人故里的心机。

  文化建设的经济利益目的在反面人物、小说虚构人物也成了不少地方争夺的焦点上表现地得更加淋漓尽致。山东阳谷县和临清市就各自开发了《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安徽人则建起了《金瓶梅》遗址公园。对于《西游记》,山东教授考证出泰山是“花果山”的原型,福建学者发现孙悟空还了俗,还留有墓地。这可真真的是“一切向钱看的榜样“。难怪有专家痛心地说,类似情况的屡屡发生,不禁让人觉得各地“文化战”显得有些病态。

  不仅如此,在其他文化事业的建设上,各地也几乎一致地按照文化产业的方式运作,没有收益,想让政府掏钱袋子难于上青天。这就是一些地方有钱建设豪华大剧院,却不愿意投资兴建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的原因。诚然,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但文化建设应该有着更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文化事业建设为前提。否则,文化产业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基不深行之不远。

  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原因,从学术的角度名人故里、历史遗迹可能存在争议,这也是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但是,这不能成为地方胡乱与名人攀关系的理由,“如果站在地方利益的角度,是为了给某地贴上名人标签才去研究、去争论,无疑是将学术庸俗化,对历史更是一种亵渎。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是对历史的一种伤害。”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已经将文化事业发展列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文化建设逐利乱像是文化建设的饮鸩止渴,国人当警醒!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