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油价正威胁国际金融市场危险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0:00 光明网
刘晓忠

  国际油价再次出现了脱缰之势。在最近几个交易日,纽约原油期货市场每桶原油的价格已经维持在72美元左右,创11个月来新高。持续走高的国际油价再度引发了人们对这种输入式通胀的警惕。

  (7月10日《成都商报》)当前国际油价出现持续性上涨行情,一方面来自于地域政治局势不稳定因素、炼油能力不足和美国等用油大国消费高峰的到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因素则来自于国际炒家的哄抬炒作。

  有关预测显示,美国企业二季度利润增长速度降为5年来最低水平,投资者担心美国企业利润的长期强劲增长可能走到了尽头。而分析师认为美国企业利润可能走低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美国国内住宅市场问题和大宗商品价格走软的影响。显然,要维系美国企业利润,当前国际资本借助题材炒高大宗商品价格也就不难解释。毕竟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将直接提高跨国公司的利润水平,推高其投资价值,并为并购重组等投资提供丰富的题材。

  然而,一旦国际油价进入新一轮的上升通道,油价上涨风险很可能会碾碎国际金融体系中本已日益脆弱的危险平衡。国际资本这一看似合乎逻辑的投资轨迹,实际上却是以不断推高金融风险和经济调控成本为代价的。

  一方面,如果为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胀状况动用利率政策——加息,那么很可能将挤破资产价格泡沫,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如果纵容通胀,则将会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泡沫,并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同样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前推动全球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主动力来自于全球资产价格泡沫所派生出来的财富效应。因此,当前要保持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全球金融资产自我实现的财富增值效应的有效配合,否则一旦资产价格泡沫被刺破,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将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这也是美联储为何极力维系并防止房价泡沫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到中国,由于油价仍然处于半管制的价格双轨状态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输入式通胀对中国物价水平的传导力度。但油价一旦形成持续性上涨态势,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也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国际油价的持续性上涨可能再一次推迟国内油价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改革进程。一方面,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停滞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影响当前降能限耗目标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实施。

  毕竟,相对于行政手段,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能源价格机制具有更现实的成本收益强约束效果;另一方面,国际油价持续性上涨因素对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也将产生切实的影响。

  其次,国际资本再度流窜于包括能源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外汇储备战略投资的难度和风险。国际资本选择在正筹备中的中国外汇投资公司出海之前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进行炒作,客观上增加了中国外汇储备战略投资的风险。也就是说,一旦中国外汇投资公司完成筹资进行全球性资产配置,其所能涉猎的投资范围和投资品种都将可能处于收益不稳定而风险程度相对较高的状态。

  由此看来,面对国际油价再次进入持续上涨的风险,中国一方面应该积极配合各国货币当局进一步加强对国际资本的监管协作力度,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来隔离国际金融市场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财富效应风险;另一方面,需要打破当前的利益格局,加快中国能源等要素资源的价格改革进程,充分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和改善国际收支失衡状态,增强抵御国际金融发生病变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