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重要讲话 把握主要内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4:10 红网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新的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全面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特别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于创新。其主要内容是“一面旗帜”、“四个坚定不移”、“一个深入贯彻”、“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关键在党”五个方面。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

  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一个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到底能打多久,以致出现过三大震惊:20世纪前半期,科学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家里取得胜利,震惊世界;20世纪后半期,又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再次震惊世界;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这又震惊了世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发展实践中凝结的理论成果。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邓小平理论是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课题,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昭示天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转入了“特色”的正轨,已经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即去掉“有”字的全面开创阶段。

  实践在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需要作出新的回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集体的回答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新世纪新阶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我们的方向就会更加明确,我们的行动就会更加自觉,我们的事业就会更加无往不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至关重要

  胡锦涛指出,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这“四个坚定不移”,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一,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这里讲了两个重要观点:

  一个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大家知道,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来看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根据新的实践,在“实事求是”之前加上了“解放思想”,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贡献就在于把“解放思想”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位,它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特征。解放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破僵化或半僵化的精神状态,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党和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强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后又加上了“与时俱进”。这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毛泽东提出、邓小平加以发挥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新的丰富和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经过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的共同努力,党的思想路线越来越丰富。

  另一个是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开创“新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我从三个方面来讲:解放思想才会直面世情的新变化。现在世界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这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一方面,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电脑的运用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出现,正改变着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荡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汇成了思想解放的巨大洪流;另一方面,对当今时代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态势和矛盾的分析,也需要解放思想,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思想解放、开拓进取才能跟上时代,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只能导致落后和失败。解放思想才会正视国情的新变化。当前,党执政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国情的重大变化。全面建设小康不仅是物质生活富足殷实,而且是人民民主权利、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这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就难以在实践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也难以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作出新的概括。解放思想才会反映党情的新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提升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如何吸收国际上其他执政党的有益经验,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解放,就会顺应这种变化,改革和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抱残守缺,就难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我们党将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因而,过去和现在离不开解放思想,未来和发展也离不开解放思想。

  第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有人离开社会主义来谈发展市场经济,那就会走偏方向。江泽民深刻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就要坚持“市场经济”前面有“社会主义”这个前置词不能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有人想把这两条去掉、抽掉,这无疑会偏离改革的方向。

  而改革道路的选择,是选择激进式,还是选择渐进式,其结果会大不一样。中国和原苏联的改革实践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进人80年代后,在我国改革的第七个年头,即1985年,原苏联又开始了改革。在这一轮改革中,主张“休克疗法”、“一揽子改革”的人很多。所谓“300天私有化改革方案”和“500天私有化改革方案”等一批急进改革方案相继登台。由于这些推行私有化和放开价格的方案不顾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和老百姓对改革的承受力,因而使得经济不断恶化,通货膨胀率直接上升,1991年通胀率由1990年的两位数上升到三位数,莫斯科国营商店里的食品和消费品价格猛涨了二至四倍。

  我国改革与原苏联形成鲜明对照。我国改革虽然在局部和某个阶段上曾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来看是稳步推进。改革由农村逐步向城市推进,由生产环节逐渐向流通、分配、消费环节拓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得到发育和成长,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扩大。不仅许多中国学者,而且一些从总体上主张激进改革的外国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成功的。实践证明,搞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行,不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而改革开放则是一条渐进之路、曲折之路、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有可能争取达到。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问题也只有在继续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去解决,这已经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

  第三,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这里强调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我作点说明:社会主义就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包涵两个基本内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根据,回答的是为谁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外在方式,反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手段。两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规定性。社会主义就是和谐发展。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是,发展是不平衡的,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重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邓小平理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本质,从本质上抓住了实现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经济根源,科学发展观则把它深化为“和谐发展”,强调统筹协调、兼顾各方,这就将不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也将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社会主义就是共建共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富裕也并不等于社会主义。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认为,全民共建共享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要求保证基本的公平和正义,能够使人们普遍分享增长和发展的收益。邓小平理论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从本质上抓住了社会主义理想构建的经济基础,科学发展观则把它深化为“共建共享”,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不仅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也与国际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发展潮流融为一体。社会主义就是和平发展。从对外关系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和平发展观,即主张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对别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若不给别国提供机遇,中国自身也将失去机遇。中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建设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将一直坚持走和平的发展道路。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中叶,在和平环境中,将通过改革开放基本实现现代化。

  另一方面,它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又好又快发展的“好”,是指发展质量;“快”,是指发展速度。“好”在“快”前,不仅意味着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也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那么,“好”的经济增长是指什么?就宏观经济的结构看,这种增长是平衡的、稳定的;从增长与生态的关系来看,这种增长是环境友好型的。这也就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第四,坚定不移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胡锦涛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我认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到2000年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然而,这个“总体小康”或者说“初步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这是十六大报告的正确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江泽民所概括的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相比,水平更高、内容更广、惠及全体人民。具体来讲:

  首先,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在物质文明方面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具体说是到2020年即大体上用20年的时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新的“翻两番”意味着我国GDP将达到36万亿元(平均经济增长须保持在7%以上),我国经济总量从目前占世界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仅次于美日两国。届时我国人口大约可以控制在15亿以内,人均收入可以提高3倍,达到3,000美元,相当于届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其次,从不全面到全面的小康社会。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后加了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它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就是说不仅物质生活富足殷实,而且人民的民主权利、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再次,从发展很不平均衡到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后来又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决策,以防止中部塌陷。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我们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一个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第二,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然具有全方位的体现,主要可概况为:一是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这就是说,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外,还包括人的发展。事实证明,经济不发展,社会很难发展;经济、社会不发展,人很难发展。事实也证明,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等同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核心内容。离开人的发展观,仍然属于传统发展观的范畴,而不是我们所要树立和落实的科学发展观。所以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同舟共济。二是协调发展以人为本。这就是说,经济发展所强调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说到底是要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协调;社会发展所强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适应,说到底是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传统发展观之所以不科学,就在于它片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看不到发展不仅包括人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手段与传统发展观也不同,认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就是邓小平讲的“关键在人”。科学发展观还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发展看作相互推进、系统协调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这无疑是要兼顾到、照顾到各个方面的群众利益,特别是要使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都得到保障。三是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这就是说,可持续发展内涵着人类社会代际之间要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以满足人类社会对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决不能吃了祖宗的饭、断了子孙的粮。所以在实现当前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展的持久永续,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下代人的持续需要,这是国际国内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分别说明一下:一是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性,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但片面性往往难以避免,要求所有人的认识都不带一点片面性也是困难的,但是正如列宁所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因此,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协调性,是事物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协调与竞争相互伴随,过去一个长时期里,我们不讲竞争,这些年讲竞争了,而且讲的很多但又不大讲协调了。实际上,协调是竞争的对立面,双方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只有竞争(即不协调)而没有协调。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规律的作用更为强烈,相应地,协调规律的作用也会表现得更为强烈。竞争的发展使社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因素,新的关系,从而造成新的不平衡,这就要求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程度上实现平衡与协调。任何一种协调关系被人为地长久地破坏,都可能造成社会局部的乃至全局的混乱、无序、停滞或畸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在空间上实现均衡和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性,是事物永恒发展的反映,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表现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其实,现在与未来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未来是现在的归宿,现在是未来的渊源;不从现在做起,未来就失去了支撑,没有未来目标,现在就失去了动力。我们既要把握发展的现在和阶段性,又要把握发展的未来和连续性,求得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在时间上实现相继和可持续发展,即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第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客观规律性和合目的性辩证统一原理,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发展、兼顾各方,全面揭示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原则。“五个统筹”就是这一方法论原则的充分体现,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关键点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即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五个统筹”,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新高度,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以人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实践上说,它是一个新课题,实际上是试图解决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最突出问题和体制性障碍这一最深层次矛盾;从两者相统一的角度看,它是新的改革观与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四、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书记在讲话,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我们要认真领会,全面把握。

  第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战略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制度是: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对外是: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从政治制度看,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治国方略看,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政治参与看,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从直接民主看,要通过发展基层民主,来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从社会管理看,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智力支持看,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就精神动力看,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共同思想基础的灵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文化支撑看,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加强社会建设。这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五、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的这一重大思想,深刻论述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

  首先,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意义。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我们党对这个重大现实问题的明确回答。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又面对着繁重的任务,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我们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其次,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在理论基础上,要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在组织建设上,要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设置了三大目标,即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在作风建设上,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再次,切实抓好反腐败斗争。能否切实抓好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党同志一定要清醒认识,自觉实践,保证我们党永远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稿源:红网 作者:王征国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