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7.20 眉批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6:36 长江商报

  被审计出问题的部门为何失语

  然而,被审计部门大多选择沉默,这让审计部门承担着过多的压力,尤其是问责不力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几乎都集中到了审计部门身上。这些年来,公众在为一次次“审计风暴”叫好的同时,却对接下来整改过程有诸多疑问:有些问题、有些部门年年审、年年犯,如果审计之后没有整改,还要“审计风暴”何用?这里,人们将审计整改的成效,作为了衡量审计署工作的重要标尺。

  然而,

审计署不是查处部门,整改成效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在更大程度上,审计报告更像是一个“问题线索提供者”,报告公布后,应该有相关部门对审计问题进行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而相应地,调查处理的进展和结果,最好也应由这些部门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公开。由审计到处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审计的“合力”,才是公众所期待的。

  而且,在现阶段,审计体制采用的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行政型审计模式,尽管对于一般的被审计单位而言,这种审计体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其独立性远不如立法型和司法型体制强。比如,虽然法律规定审计机关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干涉,但审计机关与其他机关同为行政机关,审计部门的经费受制于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约束。在这种情况下,被审计出问题的部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严肃认真对待审计结果,迅速有效推进整改工作,并不是审计部门所能把握,而是取决于各部门自身以及更高权力部门的态度。

  眉批: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跟进,整改、查处,已经一再被强调。如果从头至尾,在公众眼里都只是审计部门一家的“独角戏”,那么,一个孤独舞者再强大的精神力量,又怎么能让公众放心——违规部门真可以依靠自身道德或者是上级指示,不透明也能完美地使不规范变得规范?

  与其等绿色GDP不如留下买路钱

  相当一段时间,社会舆论希望“绿色GDP”能够有效阻止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加速恶化趋势。然而,要正确核算“绿色GDP”,需要对治理污染的费用和资源消耗的成本定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这两项定价的标准难于统一。因此,截至目前,全世界仍然没有一个公认成功的“绿色GDP”评价体系。而中国的基础统计工作尚未完善,进行“绿色GDP”这类开创性的工作困难更多。

  关于“绿色GDP”,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最新表态是,因为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标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所以还不能够公布这些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他没有提到任何具体的时间表,只是说要本着严谨、科学、慎重的态度继续研究、探索。这令海外媒体猜测,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可能不再公布“绿色GDP”。

  我以为,与其寄望于“绿色GDP”的研究制定有突破性进展,中央应该施行让企业直接感受到环境成本的政策,也就是让污染生产者为自己行为的外部性埋一部分单。此山不是你开,此树不是你栽,过路付点钱是应该的。一定程度上,新一轮资源税调整即可发挥这方面作用。当然,真正刺痛企业、地方政府,使其改变生产行为、投资行为,这一项支出必须大到足以影响其预期盈利和市场估值。通胀压力和股市波动都不是姑息的理由。

  眉批:“竭泽而渔”的生产模式还能维持多久?绿色GDP又该如何核算清理环保成本?这确实是个难题。积账之下,岁月让我们见证了蓝藻暴发,看到了鱼类的大面积死亡,以及一些脆弱尴尬的治理经验失效。时不我待,避免环境债务变成永难复生的坏账,那些能切实发挥作用的办法,为什么一再停留在呼吁层面?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