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中国制造”是一场持久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5日02:06 新京报

  ■ 社论

  今后四个月,中国将专项整治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吴仪连续用12个“100%”,要求打好这场维护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特殊战役。

  这样一次战役的打响,在某种程度上与最近其他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关注有关,一些国家最近开始以质量和安全问题为借口,对中国产品进行扩大化的抵制和调查,甚至将贸易问题政治化。应该说,产品质量问题既与国家的对外形象有关,更与国内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面对压力,政府积极整治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对民众生命健康负责的表现。

  国内目前需要整治的产品质量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存在部分不法经营者和企业。我们不能否认,任何市场都有希望通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之徒。只要可以谋取暴利,他们就会置法律和道德于脑后。

  其次,是企业技术水平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曾长期处于物资紧缺、商品供应不足的状态。在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加快生产来满足市场需求,一些技术水平低劣的企业也就仓促上马。当然,技术的先进与落后与否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技术的进步,中国20年前的汽车或者电器产品有可能在今天看来就是不合格产品,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却是合格的。虽然理论上技术落后的产品最终会被淘汰,但是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第三,市场上仍然存在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购买需求。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是直接相关的,即使在合格的产品中,也有优质和普通产品之分,而优质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都会高于普通产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一些大城市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广大中西部地区还十分落后,这些地区的民众还很难承担优质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在我国就普遍存在明知产品质量不太好,为了省钱也购买。

  当然,无论由于何种原因造成我国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实际状况,政府都应当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不过,政府的监管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将假冒伪劣一扫而光,而需要通过制度化的、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来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

  首先,要对重要产品建立监督制度。由于我国农产品长期以来处于半自然的小农经济状态,生产者分散和难以确认,因此基本上没有农产品的检验制度。在这样一种监管的真空状态下,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就无从下手。而大米、食用油、肉类和蔬菜等作为老百姓的日常必需品,要保证产品的安全,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而很难依靠突击性的检查来解决问题。

  其次,产品质量的提高需要监管的长期化。在我国一些地方,往往是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之后,地方政府就进行一阵风似的整顿,过一段时间之后依然故我。在这样简单化的监管下,政府执法缺乏连续性,而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存在巨大的生存空间。

  第三,产品质量的提高是渐进的过程。我们应当看到,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指望所有的产品质量短期内出现质的飞跃,甚至比肩欧美产品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强制要求所有企业执行过高的产品标准,则很可能出现过多企业无法达标,而监管部门难以下手的状况。

  总之,关注产品的质量问题体现了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但是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和支持。对于进行这样一场战役,我们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